Thursday, January 3, 2008

青年才俊參政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才俊从政火力四射

送走2007年之前,我负责年刊的两个课题,即‘青年才俊’和‘选举政局’。

写政治是我的本科,看政治是我的兴趣,从政则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内。

关心政治,超越政党,政治并不肮脏,而是政治人物把它给丑化和妖魔化。

‘青年才俊参政’课题的年刊文章分成三部分,即一篇主文和两篇副文。

我尝试从不同角度剖析所谓的青年才俊参政的原因、目标、影响、挑战和应对。全文如下: 

2007年的政坛特别热闹,关心政治发展人士,特别是年轻人都在谈论青年才俊加入政党之事。

朝野政党突然掀起“年轻化”、“专业化”和“明星化”,寄望这“三化”为政党注入新元素和气味,驱赶政党给人老气横秋的印象。

200px-malaysianparliament.jpg

政治明星真的能脱颖而出,轻易俘虏选民,赢得他们欢心,将仰慕化为支持,把支持转为选票?

名牌效应能否像野火般,蔓延至大马政坛各角落?政治新兵们是否可缔造政治神话,大选中脱颖而出?

大马政治气候太沉闷,苦闷的气氛笼罩着政坛,许多涉及教育、宗教和文化的课题往往被列为敏感课题,缺乏公众参与,政策的辩论更为贫乏。

朝野政党的政策交锋欠缺火花,舆论激不起浪花,惟政坛的新脸孔却能让关心政治者眼前一亮,兴致勃勃地讨论一番。

若将年轻、专业和明星“三化”抽离而去,这些新党员与一般党员没什么两样;分别之处在于,媒体给予广泛覆盖率,追踪专访、贴身报导,以及推测选举动向。

在这个苦闷的种族政治社会中,肤色与信仰被定位敏感课题,人民对政治出现矛盾心理。一边厢渴望参与政治,另一边厢则因禁忌太多而有所保留。



政治心灵缺乏寄讬下,青年才俊政治明星的涌现顿时成为媒体的焦点,期望才俊们的骨牌效应,引发另一轮的政治新潮流。

这股政治新势力,为干旱干渴甘露已久的政治土壤带来希望,让原本水静鹅飞的政坛,掀起阵阵涟漪。

支持和批判者各有说辞,好坏赞弹参半,人们总是对青年才俊参政给予甚高期望,因为他们头顶着媒体为他们而设的“光圈”以及“曝光率”。

21887.gif

吸纳青年才俊入党的优势是借助他们的形象魅力,扮演“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角色。

“内强素质”包括发挥才俊们的专长,展开内部培训,提升政党方方面面的素质。

“外树形象”则强调公关式的包装,为政党刷亮招牌,全新形象让人耳目一新。

政治除了讲人气之外,人缘更是关键所在。倘若只卖人气,缺乏人缘,再闪亮的政治明星也只沦为昙花一现。

我们都对加入政党的才俊们如马华的胡渐彪,以及部落格社群中深具影响力的黄泉安弃民政党加盟行动党的决定有所期许,希望他们为政坛做一些对的事情。

政治不是演唱会,高人气未必能转化为支持力量,号召粉丝们入党,增加投票人数,以及影响其他人的投票行为。

尽管大马是高度政治化的国家,衣食住行、教育和医疗等都离不开种族政治的框框,青年才俊到底有多大能耐扭转圈坤,我们拭目以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