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1

华人票,还是一个“困”字

纳吉不放弃华裔票,华裔放弃国阵吗?!

首相纳吉近期频频走入华社,以“一个马来西亚”标志向华社释放善意。虽然不是冲着选票而来,但积极下乡,贴近华裔的最终目标,离不开选举和政治盘算。

一马当先的“一马”深入民心,口号响遍全马,3岁到80岁都知道一个马来西亚是纳吉的代名词。“一马”比国阵吃香,国阵则比巫统更受欢迎。



纳吉了解非巫裔,特别是华裔,对巫统没有好感,将它视为过期的种族政治和贪腐象征,也明白华裔的感受和要求。

他除了以传统的国阵华基政党管道之外,也使用政府关联公司(一个大马发展公司)和亲国阵的社团接触华社,传达政府不边缘化华社的讯息,搞到马华民政牙痒痒,频频跳脚。

Monday, September 26, 2011

群英会(24):历史分裂症

谁患上历史分裂症?



916马来西亚日余温未退,原本不会引起成为争议的“殖民”与“独立”,却因一位社会科学系教授再纳克林对“殖民”字眼的诠释,打乱我们对马来亚历史的认知。

再纳克林除了是霹雳苏丹依德里斯大学的教授之外,也是大家认识甚少的全国教授理事会,属下的历史、遗产和社会文化小组主任。

9月9日他发表“不曾被英国殖民,而是受保护”言论的地点,不是在该理事会的办公室或苏丹依德里斯大学,而选择在高教部大楼内。



这就奇怪了。他的言论,或者教授理事会较后的文告指出,“英国统治期间”不应等同为“英国统治”,因为这是不确实和不妥当。这番言论是否也代表高教部的立场?官方认同此历史观?

教授理事会能代表全马的教授吗?他们承认英国统治期间的效果是一种殖民,但马来半岛却不曾被殖民。这是字眼的诠释?还是概念的偷换?



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群英会(23):十年后的911

911十年后,又怎样?


2001年911之前,美国总是信心满满地面对各项挑战和挑衅,世界警察和金融老大都与美它划上等号。

可是911来了,三架飞机轻易撞击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耸立的建筑物倒了,美国人的信心也崩了。原来小布什总统是如此地被弱者袭击。

2009年他卸任时,不少美国人,特别是因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驻扎在外的美军家属和反战人士都拍手叫好。


美国的保安系统产生极大变化,回教恐惧症迅速蔓延,个人自由受某些限制,收紧移民限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次受关注。

曾在克林顿时代担任国防部长国际安全政策助理的小约瑟夫奈认为,911事件的重大长期意义是,在资讯时代,其中一个最大的权力转换就是非国家参与者的实力增强。

基地组织所杀害的美国人数量比日本袭击珍珠港时还要多。这个非国家参与者发动的袭击,这或许可被称为“战争的私人化”,战争不再局限国与国之间的竞技较量。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群英会(22):回教党的安华--末沙布

哦,末沙布,回教党的安华



今年6月,末沙布在回教党署理主席三角战中脱颖而出后,就预算到他会成为巫统和某些马来文报章的攻击对象。

事实果然如此,他成为紧咬目标,形同“回教党的安华”。原以为他极为普通的学术和宗教背景会被炒作,包括1995年闹出幽会传闻等。但这些还未出现,殷切盼望政治斗争勿沦为人身攻击的口水战。



惟,目前的焦点却是“支持共产党”,巫统和马来媒体发动舆论,指责末沙布数典忘祖,没有顾及与共产党“作战”而丧命的前军警家属感受。

若仔细留意他末沙布言论,他并没有支持马共,就算支持又怎样?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1

群英会(21):11月大选,且慢

大选在11月?!哦呼,慢着先

猜测大选日期的季节又来了。这是一个亿万令吉的问题,除了纳吉,无人有答案,除非你能未卜先知,或者拥有预知未来的水晶球。

大选的日期因纳吉宣布,成立选举改革的国会遴选委员会后,引起政界关注,大家凭着感觉,跟着政治脉搏挑动得出许多看法。



如今最新的猜测是11月。为何11月?因为“11”是纳吉的幸运号码?但是大选不能单凭幸运号码就能过关,必须拥有胜利的基础,掌握民心,解决民怨,以及制造美好感觉。

11月的美好感觉来了吗?坦白说,还未有强烈“非选不可”的感觉。惟,一系列的铺陈慢慢营造美好氛围。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群英会(20):宽恕,渐行渐远的感觉

宽恕,离我们越来越远
社会正缺乏这种优秀品性的宽恕,动辄口舌之争,口水乱喷。我们似乎忘了,宽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最适合在开斋节期间广为宣传。

内心的小我自私的陋习和怨恨顽疾,遮盖宽恕的光芒。无知愚昧让冲倒善良的大庙。大马已没有太多宽恕的国本可供消耗。


这又是一宗令人感到焦虑,伴随满无力感的事情,刚巧发生在回教的神圣斋戒月。

先是《八度空间》的开斋节公益广告,缺乏族群敏感度引起非议,最终道歉和撤下。接着是百乐镇卫理公会遭雪州宗教局在没有搜查令下闯入搜查。

最新的默迪卡民调中心进行的“种族关系调查”显示,人民对族群关系印象的看法,相比5年前下滑。

44%受访者认为族群只维持表面上的团结。认同“族群关系良好”和“族群团结是由诚意及友善”的人数也各别减少12%和19%。

这些发生在今年斋戒月的事情,提供反省和深思空间。可是,政治挂帅,短视利益先行的环境下,有多少人真正为我们的族群关系把脉?

Tuesday, September 6, 2011

哦,那时我还没出生...

糟糕,那时我还未出生

唉呀,预料这句“当时我还未出生”将成为廖中莱的另一名句。马华党争时,他的“还党诚信”也有不少不少金句,特别是1128那部短片。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7Kko4eUxWI&w=420&h=345]

9月6日,廖中莱接见平反林连玉工委会后,在记者会上被询问他的立场时这么说
“我们以坦荡荡的态度与开放对待,也会给予全力的配合。我已说了,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马华积极看待处理这问题。”

“杜乾焕告诉我是1961年8月21日的事,(笑称)那时我还未出生,我还年轻。”



我不在现场,不清楚记者提问的实际背景,以及当时的气氛。

到底他被质询?询问?追问?逼问?或者还有其他情况?

若是要四两拨千斤,他的政治幽默显然发挥得不是时候。

这也难怪,此言一出遭来政敌和其他人的炮轰。

牙尖嘴利的火箭铁嘴邓章钦,邓议长就不客气地在推特留言说:
“笨蛋!竟然说风凉话。陈祯禄死的时候,你也还没出世,干嘛你还要叫人感恩他为独立做出贡献?林连玉你怕,纳兹里你也怕;懦夫,你的名字就是廖中莱。”

虽然十分刻薄,也很难听,但这就是政治,贴切点来说,此乃马华现今的局面。

廖中莱偶尔有冷面笑匠特质,长期持素的他平时总是笑脸盈盈,好好先生没有脾气似的。回顾他在15 Malaysia短片的角色,或许会有同感...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P1OYBFzJIs]

这一次不晓得廖中莱会否因为“那时我还未出生”受沉重打击?他经历很多,尤其是马华特大和“诚信泛滥”期间,这一关应该是小事。

因政治幽默,误踩蕉皮,廖中莱不是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安华。他曾在一场记者会上,被询及其接班人的问题,结果他笑着说:“我的接班人是努鲁依莎。”

此言一出,遭来猛烈的“裙带风”指责,某报总主笔更撰文批评安华搞裙带关系,安排家庭成员接棒之类。尔后,云淡风轻,大家也忘了这回事。

相信大家对廖中莱的金句印象,也会很快被其他金句取代。惟,大选期间相信会被循环使用,这是后话了。



另一方面,我比较关注的是,内政部副部长李志亮也在场。犹记得他在今年6月22日的国会内,回答火箭的余德华提问时,以联邦宪法没有任何条文可以让政府考量恢复林连玉的公民权为理由,关上恢复公民权大门

他是根据联邦宪法,即申请公民权者必须亲自出席,并在宣誓官面前签名及提呈其申请,而现有法令也没有任何条文是可以让去世的人获得公民权,任何人不得代替已故者申请公民权。



林连玉是在1961年接获政府的来信,指他混乱及扭曲政府的教育政策,煽动对国家元首及联邦政府不满的情绪,散播各族间的仇视情感,因此被褫夺公民权。

李志亮应该很清楚内政部的政策和立场,但夹在中间的他确实左右为难,他该怎么做?!建议修改联邦宪法?修改其他相关法令?说服内长希山慕丁?马华4部长联署备忘录上呈内阁?



其实也不会太难。关键在要与不要之间。若要做,肯定办到!

当年白小奋斗7年后重开(成功增建和搬迁)的果实;早前赵尔家报生纸的父亲栏目中不被允许填写赵明福的情况,最后还是有办法绕过。

事在人为,不难。拿出政治勇气和决心,抵挡压力,沉着气应战...

Saturday, September 3, 2011

阿斯里(Asri):回教与政治

阿斯里(下篇):回教、政治、回教国、参政

这是下篇的访问,我问了很多回教与政治,回教与马来人的课题。还有很多课题可深入详谈。惟,访问的时间有限,况且快到开斋时间,不好意思继续发问。



我说,下次一定要更长时间才行。之前他多次邀我到槟城,因为他老家在峇东埔(安华的选区)。

他说:“来槟城啦,我们可以谈很多,谈很久...”

我说:“好啊!”

Friday, September 2, 2011

阿斯里(Asri):回教诠释权不能被垄断

专访阿斯里(上篇):回教诠释权,不应一方说了算

阿斯里一直都是我想要访问的对象之一。从去年开始安排,但都无法敲定时间。



虽然他在家乡槟城和雪兰莪两地跑,时间难以决定,加上他的节目众多,经常受邀北上南下,还有东海岸,拖了很久才安排到斋戒月期间的专访。

无需赘言介绍他。关心回教、宗教与政治课题的人都知道这号人物。年轻、中庸、形象开明、言论非主流,偶尔也令朝野跳脚的40岁人。

这场访问在他“出事”惹官司的吉隆坡Taman Sri Ukay的洋房进行。2009年他就是在这里开课讲解回教,怎知雪州宗教局摸上门逮捕他。

访谈开始前,他耸耸肩笑着说:“我就是在这里被雪州宗教局抓。他们来这里....”



访问期间,一些马来青年开始聚集在客厅,等待开斋和另一场“开讲”,他们说是“分享”,而且还有录影。

说回这间豪宅。它是一件豪华,装修现代化,内有泳池的洋房,客厅和饭厅都漂亮的水晶灯。从外到内,看不出它的马来/甘榜设计风味,或许这与主人有关。屋主不是阿斯里,而是他的朋友。

这位朋友很特别。我们的访问结束后,他要我们留下来一起用餐,当时距离开斋时间还有半小时。我有其他事务在身,婉拒他的好意。
他说:“你一定要留下来吃,我坚持你要留下。你可以先吃,我没问题... 来来来,食物已准备好。”

我说:“这不太好吧?!你都还没吃,我就在你面前吃啊?”

他说:“谁说不可以。你先吃。你用汤匙叉的吗?我就拿给你(他就去找给我,也拿了杯给我)。”

我们谈了一些宗教课题,包括斋戒月事宜,以及不同教派课题,但都不深入,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与阿斯里和这位开明屋主的下一次相聚。

以下是阿斯里的专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