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31, 2011

群英会(38):行动,2012方向

行动,行动和行动

“根植于政治最深的是道德。...没有共同拥有和普遍树立起来的道德价值和责任,也就没有法律、民主政府。国家必须保持真正的人性,换句话说,国家必须是有精神、有灵魂和有道德的。”——哈维尔《政治、道德和教养》


哈维尔,这名从作家、剧作家、异议者,和平革命家,到捷克总统的领袖走了,留下许多有思想意义的著作。他的作品中多次强调“道德”,叙述道德和政治的关系。

其中一篇《政治与良心》中提到:“在这个世界中,诸如正义、诚实、叛逆、友谊、背信、勇气或同情这样一些概念,有着和实际的人们及实际生活的重要性相联系的全部切实的内容。”

一旦这些特质遭扭曲,将改变社会秩序,人民应该坚守这些品格作为反抗。我们看到,今年世界各地人民都因不同理由,站出来,走上街,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以及改变旧制度。

民主的理想从未完全付诸实践。过去许多所谓的民主社会往往成为寡头政治社会,利用民主的词汇堆砌空洞的政策,以美丽辞汇粉刷以维护所谓统治阶层代表多数的谎言。

从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英国200万人大罢工、莫斯科的选举弊案游行,到中国广东省乌坎村爆发了村民反对土地征用的示威,无权者使用自己的方式抗争。



“无权者的权力”是哈维尔大力宣扬,反对极权统治的利器之一。结合所有无权者的力量,引爆一股难以想像,甚至迫使政府让步的正能量。乌坎村事件,村民们展现尊严和纪律,印证了这点。

Sunday, December 25, 2011

群英会(37):我不相信2012世界末日咯...

2012年,激荡的一年

岁末将至,再过数天将告别如过山车般,起伏波动的2011年。充满未知数的2012年向我们招手。

玛雅人说,2012年是世界末日,特别是12月21日。你相信吗?我不认为如此,自己不了解玛雅日历的推算法。



我能肯定的是,明年大马政坛将比今年更有看头,大选戏目将上演,朝野政党摩拳擦掌,候选人兴致勃勃,人民万分期待,大家各就各位准备完成建国55年后,最精彩的选举嘉年华。

走过2011年政治风雨路,纳吉和安华、蔡细历和林冠英、卡巴星和巴拉尼威等重量级领袖的舞台,从来不缺观众和掌声,敌对阵营则给予嘘声回报。

虽然大马政坛不是一条汹涌澎湃的长河,期间从联盟到国阵、左派运动和马共斗争、社阵到替阵和民联、莫名其妙的第三股势力、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人民的政治醒觉、非政府组织角色,以及公民社会力量等,这些都构成政治历史的斑斓画卷。



这是历史河流冲洗出的瑰宝,也是文明政治之花。明年结成的果实将比今年更丰硕,花儿也盛开得特别灿烂。

Monday, December 12, 2011

群英会(36):改变,或被改变

改变,万变不离其中
公民社会的崛起,令某些不想改变,思维守旧的人不悦。他们不习惯这个有活力和动力的社会。

这些人总要霸占其他空间和领域,不断强出头,以声浪和气势压倒一切。他们不晓得文明对话,常以粗暴方式回应。

转眼间,距离告别2011年只剩3周。走过49个星期,马来西亚不仅长大了,人民也变得成熟,政府更愿意低头聆听。



4月的砂拉越州选举,我们看到城市选民求变态度,冲击在位25年的泰益,让他几乎成为乡区首长。新政治面貌带来新气息,但人联党却陷入党选漩涡中。

7月的那一场净选盟万人游行,激发无限想像力,再次惊动国外媒体,错误示范遭来恶评。《经济学人》文章被涂黑和删除令人啼笑皆非。

9月中旬,纳吉在大马日前夕的电视直播演说宣布,一系列松绑措施,修改和废除过时法令,人民不吝啬给予掌声。不过,替代法令未出炉,忧虑的感觉还是很真。

11月提呈国会的集会自由法案,引来褒少贬多评价,政府低头修改后,依然无法满足公民社会的要求。



Tuesday, December 6, 2011

群英会(35):巫统大会和大选备战

大会结束了,号角却未吹起

若今年的巫统大会是来届大选前的最后一次,那么巫统应该好好拟定赢得民心的选战策略,不再迷恋昔日的威风史,忽略强化组织和争取选民的实际工作。

纵观过去5天的巫统大会,虽说聚焦大选,凝聚力量,枪口对外,但实际的战略和战术讨论却相当零散,特别是领导层总结的内容仅以推高士气为主调。



唯有老二慕尤丁的总结演讲略有提到,过去1年已完成两趟全国走透透下乡视察民情活动,并圈定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选区。

他将与3位副主席和最高理事讨论,确保这些特别议席能在大选中获胜。惟,他不进一步透露更多详情;老大纳吉也没延续讨论这议题。

纳吉认为,巫统大会成功完成4大目标,即巫统是团结与稳定的政党、做好迎战大选的准备、支持政府的转型计划,以及巫统能够领导大马迈向辉煌。上述4点也是代表辩论的主轴。



191个区部领导组成的2700名中央代表,更关心切身利益和候选人课题,否则纳吉也不会在大会前的党主席汇报会上多番强调“胜算”和“尊重领导层的决定”。

Sunday, December 4, 2011

大会结束,大选来了?嘿,且慢...

期待被拉长,未来还有变数
大会结束了,大选还会远吗?这是大家都很关注的课题,但是总结演说没有给予明确答案,相信未来一个月内不会大选,除非巫统/国阵面对巨大危机。



这是一场四平八稳的总结演说,巫统主席纳吉和署理主席慕尤丁的演讲环绕在大家已熟悉的大选主调,尝试推高备战气氛。

从慕尤丁为三大臂膀开幕的演说,到女青年团、巫青团和妇女组的政策演讲,臂膀代表的辩论,纳吉的政策演说和中央代表辩论,不断将气氛推高至沸点。

大家迫不及待聆听领导层的总结,特别是纳吉3天前的演讲未具体阐明备战大选的方程式,以及“有胜算候选人”的定义。



虽然纳吉的总结只字不提“胜算”定义、缺乏迎战大选的实际策略,以及没有任何大选讯息的暗示等,相反的将重点锁在马来人利益课题上。

Saturday, December 3, 2011

胜算,还是有隐忧的

看似简单,卻不容易
这应该是大选前最后一次的大会,但未能感受到强烈的大选氛围。

胜算,一个看似简单,容易明白的词。惟,看在中央代表眼中却有另一番诠释。



“有胜算候选人”是大会主轴,调子环绕在大选备战工作,但是中央代表对“胜算”持有不同看法。

由于纳吉在政策演说中,没有清楚阐明“胜算”定义,代表们凭着自己的认知,作出诠释。

蕉赖区部主席赛阿里认为,候选人可分为三种“W”,即有胜算型(winnable)、渴望型(want to be),以及靠关系型(wired)。



马六甲代表拿督哈斯诺则质疑,有胜算候选人是否概括其他国阵成员党?抑或只是巫统而已?潜台词是,任何政党都应该委派有胜算候选人,大家一起牺牲,而非巫统而已。

巫青团长凯里要求,委派更多年轻且有胜算的候选人,拒绝靠关系(cable)或博同情的取得上阵门票的候选人。



根据巫统的潜规则,区部主席往往是当然的候选人,能力、才华和受欢迎度是次要。这也是各方不惜代价,争夺区部主席职的主因。

许多区部主席认为,自己是国州议席的最佳人选,应获得上阵权。若希望落空,别人出线,区部竞选组织可能就此瘫痪或发生各种扯后腿事件。

65年的创党史和54年执政经验中,“有胜算”不曾出现在巫统字典。这也是巫统与基层逐渐脱节的原因。



“有胜算”背后隐藏着许多潜在问题,棘手的派系之争和内部争议一直困扰着领导层。

这场大会无法一劳永逸解决“有胜算”的隐忧。惟,不断的灌输和说服可舒缓它所带来的冲击。

Monday, November 28, 2011

群英会(34):巫统,你必须关注他

巫统,你必须关注的

周二(11月29日)开始连续5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巫统代表大会更重要。这是政治嘉年华会,有人哗众取宠,语不惊人死不休,也有人内敛稳重,理性议政,大家都在秀看家本领。

纳吉将呈交施政成绩单,汇报过去一年的政经转型成绩,接受党员质询。他的两场演说,开幕的政策演词和休会的总结演词将是第13届大选的关键温度计和风向球。

犹记得去年10月大会时,大家已旁敲左击大选日期。一年过去了,国会还未解散,猜谜音乐也不曾中断。



今年11月杪的大会,我们继续猜,不断猜,猜到2013年4月24日国会届满前,总有对的一次。惟,许多人认为,纳吉可能在近期内或明年初解散国会。

但他准备好了吗?巫统和国阵完成转型了吗?候选人有着落吗?选举基金充裕吗?如何不被拦截?这都是胜选的必要因素。

Saturday, November 26, 2011

群英会(33):理想主义者的从政故事

赛胡先阿里,一名理想主义者

今年3月,前首相马哈迪(86岁)出版《医生当家》回忆录,但被批评为一本自圆其说的回忆录,通过文字的堆砌证明自己不是独裁者。

8个月后,一名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的政治领袖,即赛胡先阿里(75岁)出版《政治斗争回忆录》,记录“赛方的故事”。



两者都是专业人士,都有Dr称号,马哈迪是医生,赛胡先是博士兼马大教授。虽然他们都经历独立前和建国后的政治动荡期,但两人的政治理念、领导方式和性格作风截然有别。

大家非常熟悉马哈迪,但赛胡先呢?很多人对他相当陌生,《回忆录》是了解他的想法、观点、处事态度,以及踢爆一些重大事件的最直接方式。

《回忆录》分成9章,第1至第3章叙述他的成长、大学和学术故事。第4章是他的政治启蒙事迹。



第5章则专注谈人民党的故事,如前主席卡欣阿末、人民党(PRM)易名为社会主义人民党(PSRM)、尔后又恢复人民党,以及自己在内安法令下被扣留事件。

我对人民党两度易名的故事较感兴趣,可惜着墨不多。赛胡先不赞成,卡欣阿末于70年代修改党章纳入社会主义字眼,赛胡先甚至杯葛当年在登嘉楼举行的修章代表大会以示抗议(127页)。

Wednesday, November 23, 2011

群英会(32):公正党与华团

安华、公正党、华团、华社
安华和公正党向华团释放善意,伸出友谊之手,从现场的出席率和问答的踊跃,蓝眼心中有谱。惟,并非所有受邀华团都赏脸出席,其中一个缺席的华团直接说明支持首相纳吉的立场。

安华的号召力,似乎没有受性短片和法庭案的太大打击。他的演说技巧,不管是煽情的户外群众演说,或五星级酒店宴会厅内的温和演讲,都能吸着出席者的眼球和注意力。

他在11月8日举行的公正党与华团领袖聚餐兼汇报和对话会上,以生动的讲故事方式,让全场约200名出席者静静地聆听。



这场对话会是公正党首次高调、公开和大规模邀请华团领袖聚餐及对话,几乎所有党领导层都出动,以及华裔国州议员,但身体不适的党主席旺阿兹莎缺席。

出席的党领导层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桌子,争取与华团领袖交流的机会。惟,座位的安排却让出席者有了话题。

Monday, November 21, 2011

群英会(31):我们又错过对话空间

别让性太承重,来谈谈吧!

大马谈性,是避忌的,尤其公开场合谈性说爱,更是一种神秘不可碰触的禁忌。这离不开封建保守的传统和禁锢因素,社会也因此延伸许多性愚昧及无知。



尽管如此,谈性的大有人在。某些人划地为限的在小圈圈内,摆出一副我就是道理的架势,甚至立作将之宣扬。效忠丈夫俱乐部出版,已被列为禁书的《性爱宝典》就是一个例子。

11月上旬的“性取向自主”运动经一份马来文报章封面报导后,短短3天成为大课题,警方查禁、政客发言、保守组织开炮,以及公民社会声援等,我们再次见证保守势力和进步观念的碰撞。

惟,在泛政治的大马,许多保守者躲在非政府组织名义下,进行政治炒作,缺乏论述基础,无法取信于人,更妄论思想交锋。



我们可以很理性和客观谈性说爱时,国营电台“爱FM”每周五早上11点的“爱要性福”单元说明我们做得到。

Sunday, November 20, 2011

群英会(30):人权世代,人权时代

我们都是人权世代,活在人权时代
人权就是作为人所应有的基本权利,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要求别人遵守。人的尊严建立在人权及平等价值的基础上,强调人皆生而自由且平等。

人权是发展时代的产物,世界第二次大战时经历德国纳粹、意大利法西斯和日本蝗军的暴行,深受其害的各国人民感受到建立普世人权标准的迫切和重要性。

久违的拉欣诺,满头白发,明显老了不少,穿着传统马来服装的他双眼依然炯炯有神。



若非亮相于土权大会,高调接受所谓的“土权领袖奖”,以及发表“人权浪潮来袭”演讲,我们差点忘了这名前警队一哥的存在。

他把人权运动比喻成威胁国家的共产主义,削弱甚至颠覆已被人民认可的政策,如社会契约。

他以每个世纪必有其浪潮为例指出,如之前的马克思主义浪潮、社会主义浪潮,以及目前这股人权浪潮,大马无可避免的受冲击。

他认为,人权已被封为新崛起的“宗教”,自由主义的“教徒们”把英美视为精神家园,就如当年共产国以莫斯科为基地,向全球输出共产主义。



拉欣诺的说法能成立吗?先看看他在警队生涯中,两项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这刚好与他提及的“共产”和“人权”有关。

他担任政治部主任时,直接负责与马共有关的事务,成为大马谈判团团长,与泰国和马共进行谈判,促成马共放下武器的《合艾和平协议》。

他的另一经典,也是污点非安华的“黑眼圈”莫属。这是扣留所内发生的违反人权事件,他也负上惨重的辞职、罚款和坐牢代价。

Friday, November 18, 2011

群英会(29):尊严,一门新学科

尊严,我们都为它活着

60年代是一个激动的年代,冷战加剧、柏林围墙的修筑、美国反越战游行、黑人民权运动、嬉皮士、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南美丛林和非洲的游击战和独立运动在进行着。

不同地区的年轻人,在属于自己的青春、权利、自由和心灵的范围内,不约而同秉持着相同的捍卫,以各种方式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这个充满浪漫,又狂飙的年代,第三世界的开始从政治意义上象征更大的解放,各种政治事件和文化运动不断涌现,互相影响,贯穿了这个时期,产生难以评估的作用。

历史的主体从权力机构和掌权者,逐渐转移至向往解放,要求更大和更多自由的人民。

当然也有论述提出,随着60年代激进主义的衰落,开始有人反思当年随心所欲的享乐主义、破坏性的“革命”激情、“新左派”及“反文化”运动造成的悲剧。



这些历史图景,看在40年后的今天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留下的记忆不断翻新再现和品尝。

经历了高亢、激动、狂飙、后悔、遗憾、回顾及反思后,我们的社会变得更丰富,呈现出多种魅力。这是60年代历史留给我们的丰硕果实,也是经历这段历史者的集体回忆。

他们的参与,让我们感受到时代号召的威力。不管是切格瓦拉的丛林解放战争,还是嬉皮士的摇滚吸大麻,那些以文字记载的汹涌澎湃事迹,让我们感受昔日的激动,思考事件背后的启示。

Wednesday, November 2, 2011

群英会(28):占领背后的意义

有占领,有意义,释放社会能量,成败乃其次

这是一场很有意义的群众活动。原本不怎么受看好,以为只是一场渲泄不满的集会,结果越演越激烈,效应扩大至全球各地。



说的就是这场“占领华尔街”运动。示威先从象征资本主义的纽约华尔街开始,连串的集会活动开始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

据悉,它是由加拿大反消费主义组织Adbusters发起。它受阿拉伯之春启发,特别是埃及人民成功在解放广场集会,推翻在位30年的穆巴拉克。

集会示威的理由是,不满大企业/财团/公司的贪婪自私,导致群众冲着这些少数1%的超级富豪而来。



“占领华尔街”从9月17日开始燃烧至今,已从当时约1000人进入纽约金融中心示威扩散至其他州(旧金山、洛杉矶、芝加哥、波士顿和西雅图等)和越洋洲的大城市(台北、东京、首尔和香港等),如今大家来“一起占领”。

大马也不例外。10月15日的周六一批青年聚集在吉隆坡独立广场,以行为艺术和表演他们的想法;这是公民社会的表达方式。



Sunday, October 30, 2011

群英会(27):朝野预算案的政治计算

隔空过招的2012年朝野预算案
民联与国阵一前一后,在10月4日和7日公布本身的2012年财政预算案,掀起一股预算案热潮。选举、糖果、公仆、薪金、花红,以及选票等声音此起彼落,我们又陷入一轮选举日期猜测中...



预算案炒高选举热度,大家都在谈人民如何从中受惠。你得了什么好处?我享有何种折扣?他获得什么优惠?

两个阵营都的首领亲自提呈主题相似的预算案。纳吉预算案的主题是“富国利民”,安华预算案则是“全民和谐”,大家都离不开施政中心的“人民”。

若把两份预算案摊开比较,焦点不约而同落在重中低收入家庭、乐龄人士、公务员(特别是教师)、购买中低价房屋者,以及需要更多社会安全网保障的40%人口。
朝野预算案在数字上隔空过招,也在捍卫本身的政治理念。预算案也是执政的财务管理的智慧与政治浓缩,在有限的资源中发挥无限效益。

群英会(26):别把辣椒当蜜糖

别把辣椒当蜜糖



我一直认为,从伊斯兰国、伊斯兰治国理念,到现在的伊斯兰刑事法的争辩,都离不开政治范畴,而且是伪议题。

说白了,这是再循环使用的课题题,缺乏实质意义的口水战。惟,政党基于各自利益,不只插上一脚,还扩大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距离,令局势更混乱和分裂。

赶快停止伊斯兰刑事法的争论,别在戴上那套副过时的眼镜看政治。穆斯林难以拒绝伊斯兰法,这是《可兰经》教义的一部分。

虽然这是宗教的要求,但穆斯林占多数的朝野政党对此课题的意见也相当分歧。伊斯兰党的聂老坚持执行,但非穆斯林权益不受影响。



巫统的纳吉认为,国情不同,不宜进行。老二慕尤丁却表示,巫统原则上支持伊斯兰刑事法,但落实的时机未到。大家的角度不同,自然有差异答案。

你不能说这是误导。政治宣传本来就是看对象,看时机的各自诠释艺术。好论述可引领舆论,坏论述不仅倒米,而且还折兵损将。

政党的口水最多,反而专业人士的观点未受重视,如律师公会从《联邦宪法》条文,详细解释为何大马州政府不能执行伊斯兰刑事法。可惜,理性声音往往在政治喧哗中被遮盖了。

Thursday, October 6, 2011

群英会(25):不是Hudud,是Politic

哎哟,这都是政治啦

2002年7月,回教党掌权的登嘉楼以28票赞成,3票不表态,1票缺席,三读通过具争议性的回教刑事法案。当时的州议会由28名回教党议员和4名巫统议员组成,不表态和缺席者皆是巫统议员。

同样的,18年前(1993年),回教党执政的吉兰丹州议会,也通过回教法,但迄今并未执行。



回教党推动回教法,就如巫统捍卫马来人利益,马华维护华族权益,国大党照顾印裔福利道理,主要在于彰显政党在的宗教事务/本身族群的正统性。

回教法或回教刑事法只实施在回教徒身上,非回教徒不受这套法律约束。在多元国情下,宗教,特别是回教已是成为政治的一部分。

回教法法能否具体落实,建立在两个关键的基础上,即立法和执法。回教党执政的丹登两州成功立法,说明门槛不高。惟,进入执法阶段前,却出现很大的“违宪”争议。



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1

华人票,还是一个“困”字

纳吉不放弃华裔票,华裔放弃国阵吗?!

首相纳吉近期频频走入华社,以“一个马来西亚”标志向华社释放善意。虽然不是冲着选票而来,但积极下乡,贴近华裔的最终目标,离不开选举和政治盘算。

一马当先的“一马”深入民心,口号响遍全马,3岁到80岁都知道一个马来西亚是纳吉的代名词。“一马”比国阵吃香,国阵则比巫统更受欢迎。



纳吉了解非巫裔,特别是华裔,对巫统没有好感,将它视为过期的种族政治和贪腐象征,也明白华裔的感受和要求。

他除了以传统的国阵华基政党管道之外,也使用政府关联公司(一个大马发展公司)和亲国阵的社团接触华社,传达政府不边缘化华社的讯息,搞到马华民政牙痒痒,频频跳脚。

Monday, September 26, 2011

群英会(24):历史分裂症

谁患上历史分裂症?



916马来西亚日余温未退,原本不会引起成为争议的“殖民”与“独立”,却因一位社会科学系教授再纳克林对“殖民”字眼的诠释,打乱我们对马来亚历史的认知。

再纳克林除了是霹雳苏丹依德里斯大学的教授之外,也是大家认识甚少的全国教授理事会,属下的历史、遗产和社会文化小组主任。

9月9日他发表“不曾被英国殖民,而是受保护”言论的地点,不是在该理事会的办公室或苏丹依德里斯大学,而选择在高教部大楼内。



这就奇怪了。他的言论,或者教授理事会较后的文告指出,“英国统治期间”不应等同为“英国统治”,因为这是不确实和不妥当。这番言论是否也代表高教部的立场?官方认同此历史观?

教授理事会能代表全马的教授吗?他们承认英国统治期间的效果是一种殖民,但马来半岛却不曾被殖民。这是字眼的诠释?还是概念的偷换?



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群英会(23):十年后的911

911十年后,又怎样?


2001年911之前,美国总是信心满满地面对各项挑战和挑衅,世界警察和金融老大都与美它划上等号。

可是911来了,三架飞机轻易撞击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耸立的建筑物倒了,美国人的信心也崩了。原来小布什总统是如此地被弱者袭击。

2009年他卸任时,不少美国人,特别是因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驻扎在外的美军家属和反战人士都拍手叫好。


美国的保安系统产生极大变化,回教恐惧症迅速蔓延,个人自由受某些限制,收紧移民限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次受关注。

曾在克林顿时代担任国防部长国际安全政策助理的小约瑟夫奈认为,911事件的重大长期意义是,在资讯时代,其中一个最大的权力转换就是非国家参与者的实力增强。

基地组织所杀害的美国人数量比日本袭击珍珠港时还要多。这个非国家参与者发动的袭击,这或许可被称为“战争的私人化”,战争不再局限国与国之间的竞技较量。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群英会(22):回教党的安华--末沙布

哦,末沙布,回教党的安华



今年6月,末沙布在回教党署理主席三角战中脱颖而出后,就预算到他会成为巫统和某些马来文报章的攻击对象。

事实果然如此,他成为紧咬目标,形同“回教党的安华”。原以为他极为普通的学术和宗教背景会被炒作,包括1995年闹出幽会传闻等。但这些还未出现,殷切盼望政治斗争勿沦为人身攻击的口水战。



惟,目前的焦点却是“支持共产党”,巫统和马来媒体发动舆论,指责末沙布数典忘祖,没有顾及与共产党“作战”而丧命的前军警家属感受。

若仔细留意他末沙布言论,他并没有支持马共,就算支持又怎样?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1

群英会(21):11月大选,且慢

大选在11月?!哦呼,慢着先

猜测大选日期的季节又来了。这是一个亿万令吉的问题,除了纳吉,无人有答案,除非你能未卜先知,或者拥有预知未来的水晶球。

大选的日期因纳吉宣布,成立选举改革的国会遴选委员会后,引起政界关注,大家凭着感觉,跟着政治脉搏挑动得出许多看法。



如今最新的猜测是11月。为何11月?因为“11”是纳吉的幸运号码?但是大选不能单凭幸运号码就能过关,必须拥有胜利的基础,掌握民心,解决民怨,以及制造美好感觉。

11月的美好感觉来了吗?坦白说,还未有强烈“非选不可”的感觉。惟,一系列的铺陈慢慢营造美好氛围。

Tuesday, September 20, 2011

群英会(20):宽恕,渐行渐远的感觉

宽恕,离我们越来越远
社会正缺乏这种优秀品性的宽恕,动辄口舌之争,口水乱喷。我们似乎忘了,宽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最适合在开斋节期间广为宣传。

内心的小我自私的陋习和怨恨顽疾,遮盖宽恕的光芒。无知愚昧让冲倒善良的大庙。大马已没有太多宽恕的国本可供消耗。


这又是一宗令人感到焦虑,伴随满无力感的事情,刚巧发生在回教的神圣斋戒月。

先是《八度空间》的开斋节公益广告,缺乏族群敏感度引起非议,最终道歉和撤下。接着是百乐镇卫理公会遭雪州宗教局在没有搜查令下闯入搜查。

最新的默迪卡民调中心进行的“种族关系调查”显示,人民对族群关系印象的看法,相比5年前下滑。

44%受访者认为族群只维持表面上的团结。认同“族群关系良好”和“族群团结是由诚意及友善”的人数也各别减少12%和19%。

这些发生在今年斋戒月的事情,提供反省和深思空间。可是,政治挂帅,短视利益先行的环境下,有多少人真正为我们的族群关系把脉?

Tuesday, September 6, 2011

哦,那时我还没出生...

糟糕,那时我还未出生

唉呀,预料这句“当时我还未出生”将成为廖中莱的另一名句。马华党争时,他的“还党诚信”也有不少不少金句,特别是1128那部短片。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7Kko4eUxWI&w=420&h=345]

9月6日,廖中莱接见平反林连玉工委会后,在记者会上被询问他的立场时这么说
“我们以坦荡荡的态度与开放对待,也会给予全力的配合。我已说了,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马华积极看待处理这问题。”

“杜乾焕告诉我是1961年8月21日的事,(笑称)那时我还未出生,我还年轻。”



我不在现场,不清楚记者提问的实际背景,以及当时的气氛。

到底他被质询?询问?追问?逼问?或者还有其他情况?

若是要四两拨千斤,他的政治幽默显然发挥得不是时候。

这也难怪,此言一出遭来政敌和其他人的炮轰。

牙尖嘴利的火箭铁嘴邓章钦,邓议长就不客气地在推特留言说:
“笨蛋!竟然说风凉话。陈祯禄死的时候,你也还没出世,干嘛你还要叫人感恩他为独立做出贡献?林连玉你怕,纳兹里你也怕;懦夫,你的名字就是廖中莱。”

虽然十分刻薄,也很难听,但这就是政治,贴切点来说,此乃马华现今的局面。

廖中莱偶尔有冷面笑匠特质,长期持素的他平时总是笑脸盈盈,好好先生没有脾气似的。回顾他在15 Malaysia短片的角色,或许会有同感...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P1OYBFzJIs]

这一次不晓得廖中莱会否因为“那时我还未出生”受沉重打击?他经历很多,尤其是马华特大和“诚信泛滥”期间,这一关应该是小事。

因政治幽默,误踩蕉皮,廖中莱不是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安华。他曾在一场记者会上,被询及其接班人的问题,结果他笑着说:“我的接班人是努鲁依莎。”

此言一出,遭来猛烈的“裙带风”指责,某报总主笔更撰文批评安华搞裙带关系,安排家庭成员接棒之类。尔后,云淡风轻,大家也忘了这回事。

相信大家对廖中莱的金句印象,也会很快被其他金句取代。惟,大选期间相信会被循环使用,这是后话了。



另一方面,我比较关注的是,内政部副部长李志亮也在场。犹记得他在今年6月22日的国会内,回答火箭的余德华提问时,以联邦宪法没有任何条文可以让政府考量恢复林连玉的公民权为理由,关上恢复公民权大门

他是根据联邦宪法,即申请公民权者必须亲自出席,并在宣誓官面前签名及提呈其申请,而现有法令也没有任何条文是可以让去世的人获得公民权,任何人不得代替已故者申请公民权。



林连玉是在1961年接获政府的来信,指他混乱及扭曲政府的教育政策,煽动对国家元首及联邦政府不满的情绪,散播各族间的仇视情感,因此被褫夺公民权。

李志亮应该很清楚内政部的政策和立场,但夹在中间的他确实左右为难,他该怎么做?!建议修改联邦宪法?修改其他相关法令?说服内长希山慕丁?马华4部长联署备忘录上呈内阁?



其实也不会太难。关键在要与不要之间。若要做,肯定办到!

当年白小奋斗7年后重开(成功增建和搬迁)的果实;早前赵尔家报生纸的父亲栏目中不被允许填写赵明福的情况,最后还是有办法绕过。

事在人为,不难。拿出政治勇气和决心,抵挡压力,沉着气应战...

Saturday, September 3, 2011

阿斯里(Asri):回教与政治

阿斯里(下篇):回教、政治、回教国、参政

这是下篇的访问,我问了很多回教与政治,回教与马来人的课题。还有很多课题可深入详谈。惟,访问的时间有限,况且快到开斋时间,不好意思继续发问。



我说,下次一定要更长时间才行。之前他多次邀我到槟城,因为他老家在峇东埔(安华的选区)。

他说:“来槟城啦,我们可以谈很多,谈很久...”

我说:“好啊!”

Friday, September 2, 2011

阿斯里(Asri):回教诠释权不能被垄断

专访阿斯里(上篇):回教诠释权,不应一方说了算

阿斯里一直都是我想要访问的对象之一。从去年开始安排,但都无法敲定时间。



虽然他在家乡槟城和雪兰莪两地跑,时间难以决定,加上他的节目众多,经常受邀北上南下,还有东海岸,拖了很久才安排到斋戒月期间的专访。

无需赘言介绍他。关心回教、宗教与政治课题的人都知道这号人物。年轻、中庸、形象开明、言论非主流,偶尔也令朝野跳脚的40岁人。

这场访问在他“出事”惹官司的吉隆坡Taman Sri Ukay的洋房进行。2009年他就是在这里开课讲解回教,怎知雪州宗教局摸上门逮捕他。

访谈开始前,他耸耸肩笑着说:“我就是在这里被雪州宗教局抓。他们来这里....”



访问期间,一些马来青年开始聚集在客厅,等待开斋和另一场“开讲”,他们说是“分享”,而且还有录影。

说回这间豪宅。它是一件豪华,装修现代化,内有泳池的洋房,客厅和饭厅都漂亮的水晶灯。从外到内,看不出它的马来/甘榜设计风味,或许这与主人有关。屋主不是阿斯里,而是他的朋友。

这位朋友很特别。我们的访问结束后,他要我们留下来一起用餐,当时距离开斋时间还有半小时。我有其他事务在身,婉拒他的好意。
他说:“你一定要留下来吃,我坚持你要留下。你可以先吃,我没问题... 来来来,食物已准备好。”

我说:“这不太好吧?!你都还没吃,我就在你面前吃啊?”

他说:“谁说不可以。你先吃。你用汤匙叉的吗?我就拿给你(他就去找给我,也拿了杯给我)。”

我们谈了一些宗教课题,包括斋戒月事宜,以及不同教派课题,但都不深入,意犹未尽。期待下一次与阿斯里和这位开明屋主的下一次相聚。

以下是阿斯里的专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