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February 21, 2012

群英会(45):蔡林辩论后的两道问题

我们学到什么?期待什么?

好啦,一场被主办当局称为“世纪之辩”的蔡细历和林冠英政治辩论圆满落幕。接下来,我们应该问两道关键问题,即我们学到什么?期待什么?

这场史上马华总会长和行动党秘书长的首次政治辩论,让双方有机会在同个平台较量,接受公众的检视,这需要勇气和承担。蔡林平时者都在各自舒适的舞台向对方隔空喊话。



辩论期间蔡细历占尽主场优势,在支持者的打气助威下,从头到尾皆炮轰火箭和林冠英,目光不时停在林冠英身上,眼神交流之余仿佛告诉着林氏“两线制就是两种族制”。相对的,林冠英收起平日的斗士作风,改以斯文的看稿申述观点。

双方皆无新论述出台,仅换个表达方式,重复耳熟能详的论述;少了全民视野的高度,政策的深度和涵盖面的广度。

问答环节中,二人都回避某些问题,蔡细历没回应“巫统是否利用马华以华制华”,林冠英也不答“如何阻止伊斯兰党落实伊斯兰神权国”。或许这与首次辩论,缺乏经验和时间有关。



现场观众的情绪控制和提问内容(多人离题)是另一个美中不足之处。其实观众的情绪,早在傍晚5点辩论开始前已经被点燃。

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群英会(44):政治辩论,迈向民主的另一步

政治辩论,民主的操练
政治世界必备的一件东西,也是大马急需的,就是一个更好的政治辩论方式,我们需要重新发掘民主辩论的珍贵之处。

南京大学任东来教授指出,用和平的竞选及选举来完成历史上充满杀戮血腥的政权更替,是英国人对现代政治的伟大贡献;利用电视辩论来实现政治的社会化和平民化,则是美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



理性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在民主社会下“多些理性辩论,少些谩骂”值得提倡和鼓励。

自由表达、勇于批评和虚心受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见表达都能转化成公共政策,间中的取舍往往需要通过辩论。

政治领袖在透明、公开、公平框架下的意见博弈,论点搏战的程序中,以最大限度达成共识与和解,以满足各方的最大利益。民主辩论让人民站在更高点,检视和评估政治领袖提出的献议。

对于意识形态缺席,泛政治化的大马社会,辩论能让选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具体的政策议题上,而电视辩论有利我们走向更成熟的社会。



蔡细历和林冠英在周六(18日)的“两线制会否成为两种族制”辩论,虽说不是真正的电视辩论,并非全民观赏。唯有收费电视台ASTRO的观众才能见证现场直播,余者只能上网youtube观看,或之后看录制光碟。

这场1小时的王者之辩是短暂的,其效果和影响却不能被忽视,蔡林要在华裔被视为倾向反对党的氛围下,实际解答“大马华人在政治十字路口:华人在来届大选何去何从”问题。

他们各自阐述施政理念,让我们从中揭示对方的政治内涵和素养,理想的政治模式,以及关键的如何与友党互动。

Monday, February 13, 2012

群英会(43):莎丽扎的“过”和“去”

莎丽扎要“过”,但“去”得到吗?
或许莎丽扎身边的幕僚说,反对党猛攻牛案是和她过不去,因为反对党和谁都,并谏言说,别和自己过不去,因为一切都会过去

养牛弊案不是往事,不会就此过去,就算她和家人过不去,事情也不会过去;期盼答案的人民不会放她过去,因为最关键的课题还没过去

若政府要过下去,就拿出答案和诚意,告诉人民真相,让事情真正成为过去,轻装上路。误判“已过去”,将让国阵附上政治代价。



休假3周的莎丽扎周五(2月3日)回国后,风尘仆仆投入工作。休息期间,她前往麦加圣城,恳求上苍给予指引,尔后跟着指示和自己的判断走下去。

不晓得是凑巧,还是预先安排,莎丽扎回国后周六(4日)前往霹雳,以巫统妇女组主席身份出席“霹雳国阵妇女组备战第13届大选集会”。周日(5日)则以妇女、家庭和社会发展部长身份巡视吉隆坡妇产科病院。

平时只披上头巾的她,鲜少戴头巾。惟,周六和周日的两场活动,她都戴上纯白色头巾,与平日亮眼红色或鲜艳颜色有很大差别。有些消瘦的她,依然维持一贯笑脸盈盈的态度。



不过,她却以强悍姿态发表示,不低头、不辞职和不退让言论,宣告自己和妇女组不是弱者,明确地不向逼宫压力妥协。

她将自己的命运交给纳吉定夺,明显是把球踢给首相,姐妹们的支持是其后盾力量,让她执行部长和妇女组大姐的职务。

这个如意算盘是否打得响,还有待纳吉的态度,警方、反贪会和政府委任稽查国家养牛中心账目的普华永道公司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