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才的名字在政坛并不响亮,这名博士级学者以政治新鲜人姿态受委民政党青年团总秘书,负起刷亮民政的良心招牌工作,以及迎接全新的政治格局和挑战。
只有8年党龄的刘华才副教授投入全职政治工作前,曾任工艺大学吉隆坡分校,高级商业科技中心(BATC)的国际领导发展计划课程(ILDP)首位主任。
10月10日,首次竞选民青团中委的他告捷后,在10月25日新届中委会上被推举为总秘书,成为第三把交椅。

他接受《东方日报》专访时说:「在这之前,他们(领导层)已暗示我做好心理准备接受更大任务,经过考虑及衡量,我接受总秘书职位,因为我对政治有兴趣。」
来自槟城丹绒武雅的他表示,曾与也是前丹绒武雅区州议员的丹斯里许子根(时任槟州首席部长)畅谈政治理念,两人坚信多元路线。
从政前他曾扮演智囊角色,为议员提供专业知识和数据,协助撰写国会辩论演讲稿,发现议员们对课题缺乏深入了解。
他被视为民政党的明日之星,具有专业学术资格,曾在象牙塔进行专研工作,又有本身的品管公司,同时也活跃于华团。
他说:「学者在国家体系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可通过政党管道提供专业意见,这总比人民在外头发表看法有效。」
「如今我从幕后走向台前,还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惟我会有系统地了先了解前线政治人物的工作。」
他以自己大学毕业后在工厂工作,继续进修提升学术资格到成立公司的过程都自我摸索为例子说,他经常寻找适合自己的领域。
「我在美国念完学士毕业返回大马后,在化学工厂就职两年以符合成为化学师的条件。由于我不是内向性格,不适合终日躲在化验室内,我想外出闯天下。」
「当时的选择有两项,即成为行销人员,或成立自己的顾问谘询公司,两者都有开拓视野的机会,我选择后者,于1995年成立自己的品质管理顾问公司。」
访问全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