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13, 2012

428的进步

进步,从政党主导到公民社会领导

14年前,安华被革除副首相和财政部长职,引发烈火莫熄运动,从安华的白沙罗私邸开始燃烧,国家清真寺那场集会推高政改气氛。



当时独立广场、甘榜峇鲁和其他地区的示威活动,激发马来社会对马哈迪和巫统的不满。

政府把巫裔占大多数的示威群众,定调为暴乱行为,其他族群隔岸观火。当时的印尼排华事件,印尼华侨外逃和来马情况,心理上冲击华社。



1年后的1999年全国大选,4个反对党组成替代阵线力撼国阵,伊斯兰党最大赢家,保住吉兰丹又夺下登嘉楼。行动党沦为大输家,三大巨头,林吉祥、卡巴星和曾敏兴首次齐齐落败。

华社要安稳,拒绝街头示威

华社普遍接受“安稳”,不认同街头示威,恐惧伊斯兰化,马华民政协助巫统过关稳住政权。当时Web1.0时代的互联网不及今日发达,没有面子书、推特、部落格和优管等媒介网络讯息。



2004年大选,阿都拉的清廉形象和新首相效应横扫90%议席。2008政治海啸前,数场群众集会和大游行见证民意崛起的力量。阿都拉隔年黯然让位予纳吉,进入纳吉的“转型时代”。

纳吉展开系列转型计划,每每碰上社会运动就加码,先有选举改革国会遴委会、废除《内安法令》和修改引人诟病法令,以及稀土厂国会遴委会等。

428大集会冲着纳吉和国阵而来。早前政府应对选举改革和稀土厂课题,无法降温人民的不满。社运意识抬头的年代,10万人在封路锁城后还是参与集会,他们的情绪在燃烧中。

暴力事件模糊集会诉求,彼此把矛头指向对方,撇清关系之余,也道出暴力不受欢迎的事实。惟,暴力课题也可扭转成对自方有利的议题。



摆在纳吉面前的是如何稳固基本盘,减少428集会对国阵的损耗,特别是城市中产阶级和年轻选民。人民通过互联网轻易获得各种讯息,昔日的议题操盘方式,未必适合Web3.0时代。

选举改革和稀土厂课题引爆人民的愤怒,两个课题的诉求对象虽有重叠,却也概括各族和各年龄层人民。

428效应能否扩大取决于,其影响力是否延伸至乡区和深入各族和各阶层人民。709在城市发光发热,但未能有效辐射到更远的地方。

纳吉迅速回应,端出纳入朝野议员,聆听民意的国会遴委会,将不满压制最低。之后的发展是另外的事情。同样的,政府成立国会遴委会处理稀土厂课题,反对党选择割席,导致遴委会失去代表性。

相隔9个月和2个月,净选盟联合反稀土厂组织,结合社运和动员民联力量,打造气势澎湃的428大集会。

这场社运能否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关键回到基层和组织工作,以及资源分配。持久的耐力战,考验各方的毅力和坚持。若保温失败,影响力注定消失。

公民社会需扩大影响力

净选盟和反稀土厂的组织走向稳定成熟阶段,走出公民社会,进入其他陌生区域争取支持,方能维持生命力。

经历烈火莫熄和政治海啸,政府学习以更大宽容接纳民意和调整政策。反对党继续猛攻政府,崛起的公民社会则提出民间诉求。

大家都在学习和进步,在政治利益与民间诉求博弈中,国家走向更尊重民意的轨道,这就是最简单的竞争与进步道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