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马华.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马华. Show all posts

Tuesday, February 21, 2012

群英会(45):蔡林辩论后的两道问题

我们学到什么?期待什么?

好啦,一场被主办当局称为“世纪之辩”的蔡细历和林冠英政治辩论圆满落幕。接下来,我们应该问两道关键问题,即我们学到什么?期待什么?

这场史上马华总会长和行动党秘书长的首次政治辩论,让双方有机会在同个平台较量,接受公众的检视,这需要勇气和承担。蔡林平时者都在各自舒适的舞台向对方隔空喊话。



辩论期间蔡细历占尽主场优势,在支持者的打气助威下,从头到尾皆炮轰火箭和林冠英,目光不时停在林冠英身上,眼神交流之余仿佛告诉着林氏“两线制就是两种族制”。相对的,林冠英收起平日的斗士作风,改以斯文的看稿申述观点。

双方皆无新论述出台,仅换个表达方式,重复耳熟能详的论述;少了全民视野的高度,政策的深度和涵盖面的广度。

问答环节中,二人都回避某些问题,蔡细历没回应“巫统是否利用马华以华制华”,林冠英也不答“如何阻止伊斯兰党落实伊斯兰神权国”。或许这与首次辩论,缺乏经验和时间有关。



现场观众的情绪控制和提问内容(多人离题)是另一个美中不足之处。其实观众的情绪,早在傍晚5点辩论开始前已经被点燃。

Saturday, February 18, 2012

群英会(44):政治辩论,迈向民主的另一步

政治辩论,民主的操练
政治世界必备的一件东西,也是大马急需的,就是一个更好的政治辩论方式,我们需要重新发掘民主辩论的珍贵之处。

南京大学任东来教授指出,用和平的竞选及选举来完成历史上充满杀戮血腥的政权更替,是英国人对现代政治的伟大贡献;利用电视辩论来实现政治的社会化和平民化,则是美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



理性精神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在民主社会下“多些理性辩论,少些谩骂”值得提倡和鼓励。

自由表达、勇于批评和虚心受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前提。当然,并非所有的意见表达都能转化成公共政策,间中的取舍往往需要通过辩论。

政治领袖在透明、公开、公平框架下的意见博弈,论点搏战的程序中,以最大限度达成共识与和解,以满足各方的最大利益。民主辩论让人民站在更高点,检视和评估政治领袖提出的献议。

对于意识形态缺席,泛政治化的大马社会,辩论能让选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射到具体的政策议题上,而电视辩论有利我们走向更成熟的社会。



蔡细历和林冠英在周六(18日)的“两线制会否成为两种族制”辩论,虽说不是真正的电视辩论,并非全民观赏。唯有收费电视台ASTRO的观众才能见证现场直播,余者只能上网youtube观看,或之后看录制光碟。

这场1小时的王者之辩是短暂的,其效果和影响却不能被忽视,蔡林要在华裔被视为倾向反对党的氛围下,实际解答“大马华人在政治十字路口:华人在来届大选何去何从”问题。

他们各自阐述施政理念,让我们从中揭示对方的政治内涵和素养,理想的政治模式,以及关键的如何与友党互动。

Tuesday, September 6, 2011

哦,那时我还没出生...

糟糕,那时我还未出生

唉呀,预料这句“当时我还未出生”将成为廖中莱的另一名句。马华党争时,他的“还党诚信”也有不少不少金句,特别是1128那部短片。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7Kko4eUxWI&w=420&h=345]

9月6日,廖中莱接见平反林连玉工委会后,在记者会上被询问他的立场时这么说
“我们以坦荡荡的态度与开放对待,也会给予全力的配合。我已说了,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马华积极看待处理这问题。”

“杜乾焕告诉我是1961年8月21日的事,(笑称)那时我还未出生,我还年轻。”



我不在现场,不清楚记者提问的实际背景,以及当时的气氛。

到底他被质询?询问?追问?逼问?或者还有其他情况?

若是要四两拨千斤,他的政治幽默显然发挥得不是时候。

这也难怪,此言一出遭来政敌和其他人的炮轰。

牙尖嘴利的火箭铁嘴邓章钦,邓议长就不客气地在推特留言说:
“笨蛋!竟然说风凉话。陈祯禄死的时候,你也还没出世,干嘛你还要叫人感恩他为独立做出贡献?林连玉你怕,纳兹里你也怕;懦夫,你的名字就是廖中莱。”

虽然十分刻薄,也很难听,但这就是政治,贴切点来说,此乃马华现今的局面。

廖中莱偶尔有冷面笑匠特质,长期持素的他平时总是笑脸盈盈,好好先生没有脾气似的。回顾他在15 Malaysia短片的角色,或许会有同感...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P1OYBFzJIs]

这一次不晓得廖中莱会否因为“那时我还未出生”受沉重打击?他经历很多,尤其是马华特大和“诚信泛滥”期间,这一关应该是小事。

因政治幽默,误踩蕉皮,廖中莱不是第一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人。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安华。他曾在一场记者会上,被询及其接班人的问题,结果他笑着说:“我的接班人是努鲁依莎。”

此言一出,遭来猛烈的“裙带风”指责,某报总主笔更撰文批评安华搞裙带关系,安排家庭成员接棒之类。尔后,云淡风轻,大家也忘了这回事。

相信大家对廖中莱的金句印象,也会很快被其他金句取代。惟,大选期间相信会被循环使用,这是后话了。



另一方面,我比较关注的是,内政部副部长李志亮也在场。犹记得他在今年6月22日的国会内,回答火箭的余德华提问时,以联邦宪法没有任何条文可以让政府考量恢复林连玉的公民权为理由,关上恢复公民权大门

他是根据联邦宪法,即申请公民权者必须亲自出席,并在宣誓官面前签名及提呈其申请,而现有法令也没有任何条文是可以让去世的人获得公民权,任何人不得代替已故者申请公民权。



林连玉是在1961年接获政府的来信,指他混乱及扭曲政府的教育政策,煽动对国家元首及联邦政府不满的情绪,散播各族间的仇视情感,因此被褫夺公民权。

李志亮应该很清楚内政部的政策和立场,但夹在中间的他确实左右为难,他该怎么做?!建议修改联邦宪法?修改其他相关法令?说服内长希山慕丁?马华4部长联署备忘录上呈内阁?



其实也不会太难。关键在要与不要之间。若要做,肯定办到!

当年白小奋斗7年后重开(成功增建和搬迁)的果实;早前赵尔家报生纸的父亲栏目中不被允许填写赵明福的情况,最后还是有办法绕过。

事在人为,不难。拿出政治勇气和决心,抵挡压力,沉着气应战...

Friday, May 27, 2011

保留些,除了奖学金...

还是持保留态度吧

原定各方聚焦的周三(25日)内阁会议,反高潮地没有针对人民关注的津贴合理化措施作出定夺。反而将这块烫手山芋抛给经济理事会,由该理事会拍板决定。

无独有偶,内阁和经济理事会皆由首相纳吉主持,他也身兼掌管国家钱库的财政部长。内阁周三的“拖字诀”,没有针对RON95、天然气、柴油和电费架构课题作决定,必然有其难言和不便告人的理由。



摆在台面的分析,从财政赤字角度,“合理化”是必然过程,关键在于是“何时”及“何种”。正副首相和部长们多次强调,津贴加剧财政负担,须尽快“合理化”津贴制度,否则对国家财务不利。

根据一名前部长透露,经济理事会并非最终决策单位,其主要任务是商讨重大的经济和投资项目的议程,理事会将向内阁提出建议,由内阁拍板决定。

他说:“最终还是由内阁决定。我不清楚为何一些人以‘小内阁’形容经济理事会。一般的惯例是,内阁说了算,经济理事会只是提呈建议。通常内阁会接纳该理事会的建议。”

尽管纳吉周五(27日)主持经济理事会会议,预料不会有削减津贴事宜的重大宣布,因牵涉层面太广。相对的,我们应该可以期待纳吉为“无厘头”的公共服务局奖学金悬案解套。

Tuesday, May 10, 2011

《群英会》6:马华要高兴

马华要高兴,蔡细历也要高兴

马华的“惨败不入阁”立场,确实引起舆论关注,朝野和关心政局的人都插上一脚,评头论足一番。

马华这回取得发球权,掌握舆论走势。虽然未能引领舆论,但抛出“裸退”立场前,必然经过准确的政治计算和风险承担,否则不仅赔上蔡细历的总会长声誉,也押上马华的前途。



马华在走悲情路线吗?还是《勇》字在心头,冲啊就对了?马华不高兴了?抑或马华很高兴?

我们有100个,或者更多的理由相信马华不高兴。308至今,马华经历大选,补选、党争和重选;从“一个马华”、“还党诚信委员会”到“蚂蚁兵团”等,百般滋味涌上心头,被盟党看扁,遭政敌羞辱。



尽管如此,我也能说出马华高兴的理由,因为马华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没有逃离政治。

马华高兴,因为领导们认清时局,用清醒的党脑看政治。马华对来届大选的剖析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刃,掌握在所有即将上阵竞选的人手上。

他们感受到选票的力量,华裔选民的诉求,对贪腐的不满,对种族和宗教政治的愤怒。马华开始寻找华裔内心阴暗深处潜藏着的焦虑,壮大民联或集中支持在朝。

这份焦虑对马华或许还有剩余价值,亦能让冰冷的手心感到一丝丝温暖。他们在寻找“后308”华裔投票心态,钟摆论未能给予满意的解释,他们还在唤醒沉淀在华裔心中的投票规则。



马华高兴。这份高兴建立在很多不高兴的基础上,曝露在阳光下的不满获得释放,有了应对大选的从容不迫,也洞察自身的内忧和不足。

Saturday, May 7, 2011

《群英会》5:马华别重演“与他一起”的笑话

马华别重演“与他一起”的笑话



这回马华看似豁出去了,“惨败就不入阁当官”能否让马华重拾昔日威风,抬起头,挺直腰的走向华社?

蔡细历在砂州选举成绩出炉的第二天,就向惨败的人联党建议不入州内阁当部长。惟,人联党不认同。两个星期后,他说,马华惨败就不当官的立场。

这项“政治喊话”获得正副首相的回应。纳吉更直言,华社必须在来届大选做出抉择,支持马华(留住华裔在政府的代表),支持反对党(失去在朝代表权)。



纳吉点出,许多朝内巫裔领袖的牢骚和不满,即认为华裔太聪明和现实,一箭双雕。这边厢,维持在朝代表权;另边厢却壮大反对党,两边通吃的策略日后或许行不通了。

马华在朝才能发挥力量,为华社服务?马华会搬出1969年大选惨败,马华不入阁的决定,以致丢失财长和工商部长职。

前总会长黄家定曾在2007年提出“1969年效应”和“1999年效应。”,呼吁华社集中政治力量支持执政的马华,分散投注在反对党将形成“马来人在朝,华人在野”的局面。

Wednesday, December 29, 2010

哗啦!MCA最值钱!

真想不到,MCA值30万令吉!

原来,MCA很值钱,而且是最值钱!恐怕很多人都意外,满地玻璃碎...



为何这组字母如此值钱。投标的人才有答案,我不知道。

我倒想知道,有人投标MCA308,MCA4,MCA44,MCA444,MCA4444?

马华投标MCA1949,这是创党年份,很有纪念价值。或许它将成为马华首号党车的车牌。若旁边停多一辆有警惕作用的MCA308二号党车,这也不错嘛。对吗?!

以下是交通部的文告:
马六甲注册的MCA车牌字母竞标成绩出炉,MCA1以国内历来最高的车牌标价,即30万100令吉标出。



在此之前,最高价的一组车牌为TAY1,标价为24万2000令吉;排行第二是TAN1,标价为20万900令吉

交通部今天通过文告公布,这项由11月24日开始至12月14日招标的车牌字母,马六甲陆路交通局总部共接获965名公众提呈表格竞标各组号码,反应热烈。

车牌竞标委员会较后确定各组号码最高的竞标价,并公布成功以最高价标得各组号码的价钱。

获得最高标价的3组号码分别是:
1.    MCA1:30万100令吉
2.    MCA2:10万1000令吉
3.    MCA8:8万8168令吉


此外,MCA888成为了最热门的一组号码,共有15人竞标,最终以1万5400令吉的最高价标出。至于其 他车牌的最高标价将会在陆路交通局官方网站上一一例出,公众欲知进一步详情可上网www.jpj.gov.my浏览。

通过MCA车牌字母的招标,陆路交通局估计为政府带来了150万令吉的收入,是马六甲车牌字母竞标收入最高的一次,比起往常每一组字母约50万令吉的竞标价,高出三倍。

陆路交通局每年通过全国的车牌招标共获得1亿4500万至1亿5000万令吉的收入,是该局第三项最高的收入来源,占总收入6%。

该局每年通过路税更新的收入取得18亿令吉的收入;各组别驾照更新的收入达3亿3000万令吉;车牌招标1亿5000万令吉;交通工具注册1亿2000万令吉;交通工具转名1亿令吉及其他收入3亿3000万令吉。

呵呵,不错的收入...

Thursday, October 14, 2010

修章失败,家祥和马青乌云密布

三大主因修章失败,马青和魏家祥都受挫
 对一些人而言,马华的吸引力,比不上行动党和人民公正党,甚至回教党都比马华好看。我不懂这些人的标准定在哪?

但是今年的马华大会,确实未能激起华社的关注。大家似乎冷淡看待马华。这会是错觉吗?

这组“101010”号码对蔡细历而言,从满政治意义。他以总会长姿态出席代表大会,接受台下代表的掌声和台上首相纳吉的表扬肯定。

第57届大会上半段顺利进行,蔡细历和领导层展现新团队精神。纳吉在演说中对马华充满期望,以“华社之声及良心”形容马华,有别与马华只是“代表华人”的政党而已。



蔡细历的演说,除了涵盖政经文教领域之外,矛头也意有所指前任总会长黄家定(逃离政治)、翁诗杰(直选制),以及妇女组主席尤绰韬(不要谈得太远2014年),不改其悍将风格。

他也再循环使用林良实的名句“鱼头论”,呼吁党员团结一致,矛头对外。

原以为大会将顺利举行之结束,可是,中委会提呈的修改党章建议(每个区会保留一名中央代表予马青),竟然被否决,不获修章所需的2/3通过。



修章失蹄事件,反映出中央代表的心态和传达警钟予领导层。根据一名马华元老指出,这应该是马华史上,首次修章不获大会通过的例子,显示中央代表对现任领导层有所保留。

这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元老说:“虽然只是小小的修章建议,遭否决的背后,隐藏许多故事和教训。”

修章失败直接冲击马青总团长魏家祥的个人威望,可能影响他日后竞选母体高职的赢面。

若修章成功将增加马青中央代表的数目(约170名),对有意转换跑道竞选高职的马青领袖是额外红利,而魏家祥则被视为最有可能问鼎高职的马青领袖。

Sunday, October 10, 2010

马青仅做对一半,妇女组缺大格局

马青和妇女组焦点各不同,马青挑软的吃,旧影子困扰着妇女组...
蔡智勇在赠送马青代表农耕肥料,似乎告诉马青:“我们必须勤加施肥,让贫瘠的土地变得肥沃,一起收割丰硕的果实。”

也有代表笑言,施肥种菜的另一政治含义是,不忘“蔡”(蔡细历的领导)。

马青和妇女组代表大会,周六一气呵成下顺利完成。惟,两大臂膀的辩论与焦点有别,显示兄弟和姐妹们对政治和党务观点及感受有落差。



两场大会在快速和高效率情况下结束。马青的开会时间是5小时又10分(上午9时30分至2时50分),妇女组则4小时30分(上午9时至下午1时30分)。

虽然两个臂膀没有经历母体的激烈党争,但它们亦受去年双十特大和今年328重选冲击。魏家祥继续坐镇马青大会,而周美芬则因原则问题辞职,尤绰韬接替出任主席。

Wednesday, August 18, 2010

巫统和马华吵架的背后是什么?

种族政治和一党独大才是问题的根源
我们必须从国阵的脉络检视,希山和蔡细历之间的口舌之争并非单独的孤立事件,背后隐藏着种族政治和不对等地位的大问题。

若国阵未能铲除种族政治和一党独大的毒瘤,成员党领袖之间的争议必然周而复始的存在,避不胜避。

 
umno%25ef%25bc%258cmca Pictures, Images and Photos

巫统与马华的关系,因巫统副主席希山慕丁发表“马华偏离国阵协议”言论陷入另一轮的冷淡期。

其实,此事的影响层面穿透巫统和马华的伙伴关系,曝露了国阵成立至今36年根深蒂固的主次思维和政治文化。

尽管国阵继承联盟的“种族合作”模式,但平起平坐的精神已变质,巫统逐渐一党独大,成员党的客气与退让,间接巩固不健康的主仆关系,“乘客论”是最新的例子。

随着昔日成员党的开国功臣离世,巫统变得很强势,有如长满刺的榴梿,外形不讨好也不平易近人,令人又敬又畏。巫统领袖习惯以老大自居,植入脑神经中枢的“榴梿思维”,鲜少考虑他人感受。



国阵成员党地位不对等的另一关键原因是,种族政治留下的祸根。联盟和国阵都强调种族的“数人头政治”,以肤色和宗教区分政党,而非跟据政治理念和政策。

这种“数人头政治”一直陷入种族盲点中,各种族政党忙着数人头和增加人数,彼此堕入人头数字游戏中,不能和不敢自拔,否则可能全盘皆输,仅能吊着施舍恩赐点滴,延续政治寿命。

Saturday, July 31, 2010

群英会(16):产品、品牌、保证

产品不等于品牌,品牌未必品质保证
马华意识到品牌受华社质疑,甚至数场补选中惨遭退货的情况。华社要的东西,马华懂,但巫统领袖懂吗?就算懂,可能也假装不懂,以维持主导地位。

政党离不开包装和形象,但政治不是一般商品,形象顾问的操刀只能解燃眉之急,带来短期效应,日子久了原形毕露,这绝非永续生存之道。

 

包公出场时自然联想到铁面无私,关公等于义气与正义;周星驰亮相后,无厘头的搞笑接踵而来,瑶瑶则是童颜巨乳的代名词。

希特勒=纳粹+集中营,金正日=神秘+独裁,奥巴马=黑人+改变,以及最新的章鱼保罗=神算。国阵=什么?马华又代表什么?

每一个人都有其个性和特点。他们代表标志或象征。产品也有它的个性,惟非所有产品都定能提升至品牌阶段。

若它是个品牌,自然释放品牌特性。要了解品牌特性,最简接的方法是将它“人性化”,想像成一个人。



惟,在这之前,必须先区分产品和品牌。产品是实质可使用的物品,是有形的价值。

品牌则是一种识别标志和象征,可衍生一套价值理念。品牌所具备的无形价值,恰恰是产品所缺乏的。

产品不等于品牌,品牌化的产品必然有市场知名度和占一席之位,享有美誉和可信度。

出色的品牌是优质品、服务态度佳、满意度高,对客户的一种保证,也是一种品味的体现。

国阵和马华都是一个具备品牌的政治产品,注册商标为天秤和蓝天黄星。

闪过脑袋的第一印象是,国阵=“权力分享”、“共识与协商”和“受各国推崇的多元社会治国模式”,马华则是“捍卫华社权益”及“世界第三大,拥有百万党员的华裔政党”等概念。



仅靠这些老字号的特质,不足应付变化迅速的市场。人民对国阵从早前毫无保留支持到现在,两间杂货店出现后,国阵品牌受严峻冲击,尤其在非马来或非回教徒市场。

马华意识到品牌受华社质疑,甚至数场补选中惨遭退货的情况。华社要的东西,马华懂,但巫统领袖懂吗?就算懂,可能也假装不懂,以维持主导地位。

Wednesday, June 23, 2010

花生米系列(一):马华如何告别花生命运?!

花生米(一):马华不吃花生米,伟哥行吗?

花生米(peanut),小的同义词,也代表着不起眼,小角色、小人物或小卡的意思。

餐馆用餐前,餐桌上通常都准备类似花生的餐前食物。花生从来不是主菜,而是‘塞牙缝’的食物,或是煮菜的佐料。

少了花生,又好像少了啥的,有种可惜的感觉。这就是花生米给人的印象。



未来数天,动笔写写花生米政治,就是不起眼的政治、小配角的政党、小角色的政治人物,总之离不开“小”和“次要”。

大马搞政治,不是拼命意识形态,不可能谈什么左派或右派,也没有所谓的路线之争。朝野阵营都往良好施政,杜绝贪腐方向迈进。

偏偏大家都想争夺话语权和主动优势,要做老大,不当花生米。这在民联三党最明显清楚。

行动党不让公正党和回教党专美,林氏父子吉祥冠英主动出击挑课题,不让安华和哈迪阿旺做大。

虽然公正党较为低调,但安华绝对是媒体聚焦人物,二三线领袖也懂得制造舆论的技巧,吸引媒体注意,同时也在行动党和回教党之间左右逢源,稳住老大宝座。

回教党积极巩固传统马来选票,开拓非马来票源,静悄悄绕过公正党和行动党,自己搞个支持者大会堂,直接面向非回教徒,争取蓝海选票。做大机会非常乐观。

三党互相竞争,争夺对方的票源,没有人敢说自己是老大,你我他平起平坐。大家都是有刺的榴槤,而非可有可无的花生米。



反观执政53年的国阵(包括前身的联盟)已经变质,13个成员党之中,只有一粒榴槤,其余者可说是形状大小不一的花生米。

榴槤滚着过来,花生只能快闪,辗过就没好日子,又岂敢螳臂当车。

联盟扩大是巫统的喜事,马华、民政和其他成员党则未必。虽有分享权力,但分配权已不是昔日的平等身份对话,而是高低之分的辈份差距。

这种政治格局和氛围,延伸潘永强形容的“逃离政治”,不务“政”业,专注搞民生和社团活动,推出终身学习之类的活动。

马华告别黄家定时代,翁诗杰领导来去匆匆,接棒的蔡细历不愿走回头路,告别不唱高调,只求成效的日子,免得最终无效。

他启动宣传机器,高调评论政务和党务,给人一种新形象。是否有焕然一新的感觉则有待观察,至少有了变化。

蔡细历领导马华,该党是第二大国阵成员党,号称全世界第三大华人政党,气势不得能输人。

马华,不是花生米政党,当然要有政党的格局和思维,不再逃离政治。格局决定结局,蔡细历有了第一步,接下来就看马华诸公如何配合。



江作汉是最勤劳的“文告部长兼总秘书”,近期文告量出奇多。曾经一天3份文告排队传真见报,即赞扬蔡细历处理杂货商和贸消部的统制品执照课题的方式、表达马华对霹雳行动党议员退党的立场,以及回应依布拉欣阿里的课题。

哗,咋看以为是林吉祥的文告... 哦,原来是执政的当权派江作汉,还有些不习惯呢。江作汉果然不同,明白主子的意思。

主观意愿到位,客观环境是否让马华发挥所长?国阵架构下,马华能走多远?种族主义者还在叫嚣,停留在感恩和争取公民权年代的人如何与时并进?

马华不做花生,也不当任人点配的花生酱,夹在面包内,偶尔配上牛油或其他果酱,少了特色。



马华於上周(6月18日至20日)一连三天在波德申Avillian度假村举行脑力激荡营,邀请各领域嘉宾主讲课题。

在这之前,黄家定时代也曾举办类似不叫脑力激荡营,而是培训营。若没记错,那时是在武吉丁宜度假村举行,还邀请时任首相的阿都拉出席,当时的主讲人包括杨肃斌。

波德申的激荡营同样邀请名人主讲,如雪钖董事经理兼利商特工队联合主席杨保康、广告界闻人兼大马合格广告代理协会(4A)主席李福龙(Vincent Lee)。无独有偶,他们两人早前曾盛传入主《星报》集团成为董事。

其中一个讲题环节是讨论新媒体的机制,由卢诚国主持,邀请3位嘉宾,即《世华媒体集团》执行董事沈赛芬、《星报》总编辑黄振威,以及另一名中文报编辑。

新选民和他们的思维也是马华关注的课题,当局邀请默迪卡民调中心的陈承杰、李福龙和Neoh Soon Bin。其他领域的主讲人包括,Niki Cheung,以及马华自家的冯镇安等。



脑力激荡后,有没有行动蓝图和路线图,或设立近期流行的实验室,研究各项改造马华大计?我不在营内,不晓得进展,马华的朋友可以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马华必须告别花生米政治,扮演榴槤角色才有明天。谁是马华的政治伟哥?谁能激起它的雄激素?燃起它的战斗力?再不硬起来,恐怕只能说拜拜。

格局,格局,格局,少了大格局注定框死在旧思维中跳不错。

Thursday, June 3, 2010

内阁改组(2):确认蔡细历的领导威望

蔡细历牢控马华,进一步确认领导威望;别了黄派!翁派可争取!
“我将从7个角度分享,我对马华在改组中的影响:

1.  不倒翁传奇破灭; 2. 《世上只有爸爸好》,蔡智勇需加倍努力;

3. 有情有义有市场,摇摆暧昧终吃亏;  4. 廖中莱吃闷棍,蔡江配紧扣;

5. 柔佛大赢家,雪州和妇女组则失意; 6. 魏家祥,留守原职的失望;

7. 扫黄,拉拢派系为明年党选铺路。”

马华是这场「小改组」的主角,12人当中占7人,他们都是328重选的胜利者,也是此次改组主角中的主角。

落败总会长职的交通部长翁诗杰,以及黄派色彩浓厚的青体部副部长黄日升是丢官的失落者。落马不意外,党选和党争后总有人走,这也在大家预料之内。



曾经因「霸王机」事件而与张庆信关系欠佳的翁诗杰,如今已是后座议员,必须接受国阵国会后座议员理事会主席张庆信的领导。翁诗杰或许也没想到此局面吧?!

『不倒翁传奇破灭』

翁氏成正式成为国会的「马华前部长俱乐部」成员,与3位后座议员并排而席,即黄氏仲昆(家泉和家定)和冯镇安。

NONE

1989年首次上阵安邦国席补选至今,从政超过21年的翁诗杰,最终因「砍蔡」不果而自噬。蔡细历亲手结束翁诗杰的「不倒翁传奇」。

政治发展总叫人感无限唏嘘和叹息。想当年黄家定蠢蠢欲动要「炒蔡」,差别是黄家定的手法较细腻,翁诗杰则粗线条硬硬来,最终落得灰头灰脸。

生命力超强的蔡细历,在2008年党选击退备受看好和祝福的黄家泉成为署理主席;2010年一箭双雕,干掉黄家定和翁诗杰,攻顶且创下历史。

7名获得升任、调任、新/首次受委的马华领袖分别是,升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的马华副总会长曹智雄(原任财政部副部长),总秘书江作汉(原任房屋及地方政府部长)则调任最具分量的交通部长。

3名新任和首次受委的副部长是,副总会长兼雪州联委会主席林祥才(财政部)、副总会长颜炳寿(青体部)、后期之秀蔡智勇(农业及农基工业部)。

『《世上只有爸爸好》,蔡智勇须加倍努力』

党职和官职亨通的蔡智勇,早前获得父亲委为中委兼会长理事会成为(青年才俊局主任),农业部的官职令他如虎添翼,散发新权贵的气息。



锦上添花的栽培部署,可能令蔡细历惹来裙带风的负面抨击。不过,蔡智勇却能高唱《世上只有爸爸好》,提前与老爸庆祝父亲节。

蔡智勇必须比一般公职者更勤奋工作,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专业学术资格是物有所值,而非在父荫下侥幸过关的副部长。

2位调任部门的副部长是,最高票中委李志亮从外交部转任具策略意义的内政部,以及唯一的妇女组代表王赛芝从新闻、通讯及文化部调往符合其身份的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

Monday, November 30, 2009

Spot The Difference II:准备抄好了吗

《独家》『准备抄好了吗』!马萧广告有大马版

哎呀呀,看到这则新闻,不得不写,不吐不快。

马华竟然因为这短片,新闻成为国际新闻,看在大家的眼里,实在不是味道。
網友看了廣告,大罵馬華黨實在抄襲得太離譜,但也有人說這是台灣最著名的不實廣告,連這個也抄,還說國民黨執政一年表現差,好的不學學壞的,馬蕭的經典競選廣告紅遍東南亞,只是沒想到被剽竊,還要被虧。

馬蕭去年的競選廣告,「改變的力量」現在出現了山寨版!馬來西亞馬華黨改革派的選舉廣告,拍攝手法跟配樂,跟馬蕭的「改變的力量」一模模一樣樣,更誇張的是,居然連台詞都完全照抄。

廣告台詞:「我們可以改變現在的困境,改變的時候,改變台灣(馬華)的命運,不要放棄改變的機會,正直跟善良(誠信)會回來,改變台灣(馬華),我們其實只差一步,台灣(馬華)的未來,台灣(馬華)的希望,讓台灣(馬華)開往正確的方向,需要你的參與,台灣(馬華)重新啟航!」



真的是抄很大,幾乎百分百copy!不過,最大咖的男主角,大馬的好像氣勢差了點。總統馬英九:「為了台灣的未來,為了你我下一代,台灣一定要改變!」

Thursday, November 26, 2009

Spot The Difference: MCA, KMT, Copycat

请找出以下的不同之处

These is all about testing your powers of observation by fi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airs of similiar videos.


考考各位眼力,让我们一起找出以下的不同之处好吗?找出越多越好!我说的不是这个“Spot the difference”网站啦...

它是以下的两个,大家尽情发掘这些不同之处,发现越多差别者可在11月29日,前往吉隆坡安邦路马华总部,亲自从颁奖嘉宾--短片制作人手中领奖。

一众演员将在红地毯前端列队恭候各位光临,他们是廖中莱、魏家祥、周美芬、李伟杰、王乃志、何国忠、黄日升、曹智雄...

除了颁奖之外,听说还有幸运抽奖哦!?大奖是两人飞往台湾来回机票,而且是商务舱哟!旅程包括拜访国民党的文宣部,了解文宣制作点滴。请大家告诉大家,赶快报名,要快,记得快!

大马的马华2009年1128特大宣传短片:







台湾的国民党2008年322总统选举宣传短片:







嘿嘿,它的新闻在此,报导指责马华短片有抄袭之嫌,大家可详细阅读。《当今大马》记者对马华的短片很不爽,认为制作单位对《当今大马》有欠公平。

翁诗杰的年轻且干劲充沛的特别助理林恩霆在部落格写道。
两者之间,本地制作缺乏了“诚意”,除了中文咬字不清外,还有些些的“不自然”!不过,若马华的未来落在他们的手中的话,真的没有希望了,因为都不会“ Think out of the box”,缺乏创意。

请留意魏家祥的那一句“不要缺席,更不要放弃,你的一个决定,就可以改变马华的未来”,完完全全地抄台湾版本的对白,只是把“孩子”的字眼改成“马华”!这宣传片似乎有“抄袭”的影子,我只敢用“似乎”的字眼,至于确定与否,让看官们去评定吧!

超级历史学家邱家金说华文教育培养“抄袭猫”,偏偏有人在此时此刻不争气。难怪我的同事也看不过眼指出:

MCA搞黨爭搞得實在copycat,不但copy民聯,穿黑衣點蠟燭喊民主死亡搞 1 black mca;剛推出的1128特大廣告更是copy 台灣總統大選廣告。邱家金說華校培訓Copycat,你能說他錯了嗎?

现在怎么办?如何是好?丢了脸,没了气势,落得被人唱...

Monday, November 23, 2009

魏周的泪洒成了反面教材

魏周被《八度空间》恶搞?吃辣椒的人才觉得辣!

原先也不知道週四(19日)的《八度空间》华语新闻组制作了这则,成为话题的新闻片段。事后第二天,看了FB的讨论之后才发现《八度空间》的创意,为马华党争新闻增添娱乐性和可看性。

据了解,主播念完马华党争新闻后,就播放魏家祥泪洒的方面,突然杀出刘德华的《男人哭吧是罪》歌曲,难怪有人以为是转错台,扭到MTV播道。

接着又出现周美芬拭泪的画面,制作单位配上苏永康的《男人不该让女人流泪》。哗,经典!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形容。







看了上述画面,各位有什么感觉和高见?魏周哭泣和画面结束后,主播回到严肃的UPSR新闻,观众一时也回不了神。哈哈

综合各方对《八度空间》制作该新闻的看法如下:

NONE

1.非常不专业:不应该擅自选歌,不尊重新闻和当事党(马华)和当事人(魏周),将观众的快乐建立在马华和魏周的痛苦上,在伤口撒盐,不仅不应鼓励,还要谴责。

2.不专业:将严肃的政治新闻娱乐化(翁诗杰语),仿效台湾处理新闻的方式有待商榷,有预设立场之嫌。甚至一些人以《八卦空间》形容《八度空间》,太浮夸了,不稳重。

3.还可以接受:娱乐一下嘛,让大家轻松,发出会心一笑,没啥大不了。马华和魏周也不会少一根寒毛。

4.无所谓:反正你们马华已经这么乱,再来数首歌曲反映实况又如何?有本事就先安内,再攘外吧!拜托马华搞好自己本分啦!

5.可以接受:以幽默方式带出马华党争,我们的电视新闻就是缺乏这种灰色幽默和反讽。这也是让他们反省的机会,通过观众的讨论告诉马华,我们对贵党党争的看法。

朋友问我的意见,我的看法很简单,我说:
“我们可以选择政治立场,选择政党;华语电视新闻也同样有得选择。你认为《八度空间》处理不当,大可以不看,转台去同样黄金时段播新闻的《TV2》嘛!”

“《TV2》的新闻绝对稳重,四平八稳的播报方式,你喜欢吗?有人说它也带有偏见,因为它是国营电视台。”

“不然就转台到《NTV7》,它主攻城市受教育的中产阶级,也是打倒《TV2》华语新闻的冠军。让人产生专业的感觉,主播也相对稳重。但是新闻时段则有欠理想,傍晚5时30分(30分钟)和晚上9时30分(15分钟)”



“至于《八度空间》嘛,它击败《NTV7》成为华语新闻收视冠军,足以说明它受欢迎。它的主力是年轻人,所以选来美女俊男当主播。很多人单看主播就很开心了。不过,重点还是内容,主播是外衣的壳而已。”

“《八度空间》之前也曾在A型流感之际,报导州立华小校长彭忠良骂该台记者的事宜。我想,该台有权选择他的路线,只要不违反专业操守和新闻原则即可。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不认为该台有违反原则和操守的事情。”

“所以,罢看或继续看就由你自己决定。要怎样的新闻呈现方式,可以向各自新闻台反映。”

Wednesday, November 18, 2009

大团结方案,大噻咩?!

来来来,大伙们让路予大团结方案,真的很大,超大的...

刀斩乱麻,党章挂嘴边,六人炒鱿鱼。抗廖行动升级,翁蔡要速战速决。
翁诗杰巧妙地借用蔡细历的整合力量,砍掉阻碍大团结方案的廖派左右手。消除杂音,翁蔡齐奏大团结交响曲。

惟,背后还隐藏无限可能,台上的暂时稳定,应备战大选和纳吉指示所需,肯定不是天下太平的迹象。

有人说,魏周二人被砍的结局是预料中,谁叫他们是倒翁操盘手。也有人说,翁诗杰斩人不留余地。你相信谁?



翁诗杰撤换廖派6人的会长理事会成员是预料中之事,当中2名是1128特大发起人,即黄日升和王乃志。至于何国忠与李伟杰遭除名并不奇怪。

惟,令人感意外和错愕的是,马青总团长魏家祥和妇女组主席周美芬也被撤除,两人更泪洒现场。这也是马华史上,两大臂膀巨头首次未受委为会长理事会成员。

若进一步分析,魏周二人在“激进”的决定下陷入窘境并不令人掉眼镜,其影响层面不及“826炒蔡”深远。

wisma mca building

魏周二人扮演倒翁急先锋已是公开秘密,他们近期的言论无不冲着翁蔡而来,特别是召开1128特大之际,气势逼人,猛咬民主和诚信不放。

难怪一些党内人士认为,两人才是真正的棋局操盘人,而翁诗杰也曾暗示,廖中莱的逼宫行为含有“身不由己”的成分。

随着魏周的会长理事会成员资格被撤除后,翁蔡向廖派阵营传达明确讯息,必须速战速决,大家应该让路予“大团结方案”,破坏者自食其果。

尽管如此,翁诗杰的大动作,依然留下许多有待解决的手尾。到底首相纳吉是否被知会?纳吉的态度是党争的关键指标。

Sunday, October 25, 2009

马华大团结?团什么?

马华大团结?!真的拿来讲

10月24日,国营《RTM2》的《你怎么说》时事清谈节目,开讲马华大团结?!课题。这也是重新包装后的第二场节目。

节目邀请3名嘉宾即, 100%挺翁的马华中委郑联科、 100%挺蔡的马华中委卢诚国,以及谁都不支持的新闻工作者蓝志锋。

我认为,自己这次讲得很差,状态不好。许多准备的论点,无法一一呈现,也没有反驳另两位嘉宾的观点,实属可惜。







马华党政,戏码连绵不绝,始于 826炒蔡、1010特大、1014逼宫、1015中委会、10 22团结方案...







大家都是输家,只是输的程度不同而已。有了输了面子、原则、信任、道德、职位.... 翁蔡廖,甚至马华都得不到我们的掌声。悲哀 1022团结方案,只是上半场,下半场更精彩...







权力大洗牌,人事布局值得期待,尤其是要职的委任(总秘书、总财政和组织秘书),州主席的撤换(玻璃市、吉打、槟城、雪兰莪、联邦直辖区和柔佛等)。







党职之后,轮到官职啦!这必须配合首相纳吉宣布首轮部门KPI表现评分的成绩,内阁改组应该势在必行,关键在于小更动,还是大工程。马华也受牵连,若蔡细历的儿子蔡智勇受委出任副部长也不会令人感意外哦!







话说回头,不晓得为何,当天自己的现场反应欠佳,不自然和太严肃。或许是录影棚的摆设和拍摄所致。以前的节目摄影师只拍上半身,新的节目却从上到下,包括脚和鞋子一览无遗,搞到我很不自在,思路常被打断...

惟有安慰和鼓励自己,再接再厉,加油努力噢!

Thursday, October 22, 2009

LPPL,有人玩嘢

LPPL,到头来还是一样

NONE

有人玩嘢,有人搞嘢,有人扮嘢,有人做嘢...  政治就是一切可能的艺术。

别惊讶,别奇怪,心存怀疑是正常。

惟,我们不能以正常心态看待马华党争,它已超乎正常范畴,脱离法理情常规。

剩下利益瓜分,大家都百忙一场。原来大家都百忙一趟,浪费财力物力人力。中央代表也被耍了一顿...

惟有阿Q一点,认为这是促进经济活动,扩大内需,锻炼体力,刺激思维的动作。

NONE

马华以70万令吉搞双十特大,翁派巨额广告费,蔡派办多场刺激经济的晚宴,记者们忘了日夜的贴近,手机短讯的轰炸,原来我们都是傻瓜。

1010特大,1014日航逼供,1015中委会,1022团结方案。22天的变化,你说厉害吗?很神嘢!

所谓的团结方案,大家都输了。翁诗杰丢了脸,蔡细历没了势,廖中莱暗按憋,马华还能举吗?蓝色小药丸恐怕也无效。

到底谁是团结方案的推手?根据《马新社》的报导,原来是黄燕燕和郑联科!很神嘢!

这只是上半场而已,下半场还未上演呢!好戏在后头,等着瞧...

翁廖蔡,真的行,搞政治高手,绝对是最佳的政治教育例子,也是很好的参照版本。政治教育局主任应该将之,纳入党校和培训必修科。

《东方日报》的相关新闻在此

(LPPL是槟城版本的福建话,意思是说...粗俗形容词也,难登大雅之堂,惟有简写)

Monday, October 19, 2009

未倒所以不走;道德翁,武俠翁

嗡嗡嗡,不倒、不走、不罷休、不服气

不晓得为何,踏入报界至今,马华新闻始终不是我的“领域”,也不常采访马华正副部长的节目。惟,我告诉自己,喜欢与否,必须贴近马华政局发展,特别是身为中文报记者没有与华裔政治脱节的理由。

马华对国家政策影响力江河日下,但它还是华社的重要一环,哪怕很多华人认为马华不再代表华社。马华新闻是中文报的主菜之一,读者根据喜好以不同视角和心态关注马华。

1010特大,1015中委会,欢乐已经告别马华,一个团队沦为笑话。

otk-niu

有人放火烧船,有人暗度陈仓,有人按兵不动,有人发飚猛吐,大家反应不一,各怀鬼胎。

以前到现在,翁诗杰处理政治挑战的手法为他赢得许多称号,从不倒翁、不走翁,道德翁到武侠翁,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采访翁诗杰新闻的记者必须勤劳啃书,特别是翁总最爱的武侠小说。他以古龙的《流星.蝴蝶.剑》和《三少爷的剑》表达心境,这些都离不开剑。

还会有很多充满行侠仗义、江湖恩怨、儿女情长、兄弟反目、报仇复兴,以及争权夺利等武侠小说排队等着让翁总导读。

sanshaoyedejiangulong

马华部落客有一篇不错的文章,在此推荐给大家,值得我们反思。翁诗杰也因此多了一个称号,武侠翁。

我真的不晓得如何回答,朋友们提出的党争问题,因为马华太乱了,尔虞我诈,别说局外人,甚至局内人也搞不清楚状况。



除了数据纠缠(千万政治献金、50万豪华房、车、70万特大),外号比赛(道德翁、污点蔡、负心廖、野心江、大娘黄、隔岸陈),号称代表华社的马华,留了什么给我们?

翁诗杰曾在巴生港口只有贸易区课题上说:“不要债留子孙”,如今另一种“债”却祸延子孙。

不管谁胜,他的笑容是苦涩的,笑起来也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