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MJ去世时,就想写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抒发对他的感觉。惟,还是没有动笔,不晓得从何下手。
对他是有想法的,他的心路和星路历程都是故事,亦是写作题材,无奈拖了一阵子,冷了,丢失写MJ的冲动。反而阅读许多有关他事迹的文章。
获悉雅斯敏去世后,趁着这股冲动还在,随笔几行抒发对她的感受。

她是人才,拍戏的天才,细腻和观察入微的特质,往往触及观众心灵深处,我也是众多被她作品感动的人,可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未必能接受她的题材。
我不认识她,只从其作品折服她对四周的细腻观察,创作题材就在你我呼吸的生活环境中就地采纳,没有富丽堂皇、绝非巨额制作、缺乏巨星助阵、不是磅礴气势,惟总能触动观众的种族神经线,令你反思。

深度和广度的作品莫过于此。认同与否,她是难得的人才,为保守的社会带来正面冲击。国油给她机会,她交足诚意,没有令国油和人民失望。
很多人都期待她拍摄的广告,因为它是交流的材料,可从各角度切入与朋友分享对作品的看法。没有对错,只有思想激荡。
我无法向陈伟智般,写出扣人心弦的文字,所以我转载他的文章,毕竟这不是我的专长。政治时事还勉强可以,来到电影和音乐,我就沦为幼稚园学生。
新加坡《海峡时报》国际组助理新闻编辑雷米也写了一篇文章。我不晓得他是不是大马人,不过他曾担任该报驻马特派员。
当大家都在为她的逝世感到哀伤时,《KOSMO》却挖掘雅斯敏的生前事迹,刊登她变性前的两张照片和剪报,以《从足球前锋到著名导演》为题材,间接点出她曾经变性,而且还访问3名熟悉她故事的人。《当今大马》的报导在这。

Come on,当你知道《KOSMO》和《Utusan Malaysia》是同一集团后,就不会觉得奇怪。难怪马哈迪的女儿马丽娜也顶不顺,呼吁大家摒弃《KOSMO》。
性别不是评定某人成就的指标,男人又怎样?女人会如何?停留在性别论成败的思维,或故意制造诋毁他人的“作品”,低俗无品的报章,始终会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