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安华被革除副首相和财政部长职,引发烈火莫熄运动,从安华的白沙罗私邸开始燃烧,国家清真寺那场集会推高政改气氛。
当时独立广场、甘榜峇鲁和其他地区的示威活动,激发马来社会对马哈迪和巫统的不满。
政府把巫裔占大多数的示威群众,定调为暴乱行为,其他族群隔岸观火。当时的印尼排华事件,印尼华侨外逃和来马情况,心理上冲击华社。
大会结束了,大选还会远吗?这是大家都很关注的课题,但是总结演说没有给予明确答案,相信未来一个月内不会大选,除非巫统/国阵面对巨大危机。
这应该是大选前最后一次的大会,但未能感受到强烈的大选氛围。
政治是治理众人的事,政府则掌握管理众人的权力。选举就是众人有机会,投票选出理想政府的程序。709大集会是一场大型政治,甚至是全民活动。
政治没有好坏之分,政治人物却有胸怀阔窄和智慧高低,以及手段细腻和粗糙之分。
国家元首端姑米占再纳阿比丁周日(7月3日)晚突然降旨,为早前709大集会的紧绷局势,带来缓和迹象,也提供有利的解套前提。
首相纳吉、国会反对党领袖安华、净选盟主席安美嘉、巫青团和土权组织都放软态度,以“领旨”态度积极回应。
预料未来数日的发展将落在“遵旨”环节,期待营造有利和解的氛围。这过程还包括,警方和选举委员会。
元首/马来统治者和回教,在马来社会心目中位居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两者是马来社会的三大支柱的其中两根,另一支柱是马来文。此景类似,华教、华团和中文报是华社的三大支柱。
吊诡的是,行动党不提重口味的“改革”,人联党也不以轻口味的“改变”自居。“改革”成了人联党的口号,“改变”则是行动党的主调。
这是延续去年诗巫国席补选的变化,“改革”与“改变”都离不开“改”,但选民追求实质的“改”,而非形式上或字眼上的“改”。
这篇文章和接下来的一篇也是3个月多前,2011年年刊中的文章。虽然迟了一季,但时局变化不大,环境亦无太多改变。
很多人认为该走的人没有走,该来的却迟迟未出现。政党之间的摩擦,盟友之间的暗算,都是砂州选举的焦点。
来届大选不仅上演国阵和民联的激烈厮杀,第三势力的崛起和搅局也增添政治的可能艺术。
国阵和民联各自积极操兵、买马和屯粮,虽然国阵的步伐比民联快,但缺乏实质内容,国阵宪章是另一种再循环使用的文献。
当前国阵最迫切的目标是夺回国会2/3多数议席,它是国阵的心理防线,再次失守将动摇军心。
接着是重夺资源最丰沛的雪兰莪州政权(击垮人民公正党),以及捍卫有指标作用的霹雳州政权(打击民主行动党)。
纳吉和国阵的努力都朝这明确目标迈进。问题是何时会解散国会?民联4州会否跟随解散州议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