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7, 2011

砂选:选人?选党?

选人或选党,砂拉越人民的选择

周三(6日)的第10届砂拉越州选举提名结束后,竞选工作正式开始。213名候选人争夺71个席位,上演激烈的龙争虎斗,这也是砂州史上最多候选人的选举。

9个朝野政党,即国阵(土保党、人联党、人民党和民进党)、民联(公正党、行动党和回教党),其他政党(国民党和爱国党)派出172候选人。

此外,数目众多的独立人士参选一直都是砂选举的特色。此次也不例外,共41名独立人士加入战区,这也创下另一个记录。



地缘性政治,地里因素和种族结构,以及地方派系的人事恩怨与斗争,都成为独立人士上阵的理由。资源和资讯的匮乏导致成功突围当选的独立人士却少之又少。

上届州选只有卡贝阿迪成功突围,其他独立人士都落败。主观环境的限制,以及客观条件的不足,不仅独立人士难有作为,就连反对党也得费劲功夫,夹着反风力量赢得席位。

选举期间,选民经常陷入选人或选党的抉择中,到底应该支持候选人?还是选择政党?



政党轮替是健全的民主国家常态。成熟的两线制带来,政党轮替的条件;为了赢得选民支持,政党必须罗列最佳人士,从中挑选最适合的上阵人选。

我国的两线制刚见雏形,选举制度的弱点、选区划分的落差,以及资源分配的不公导致,导致“选党”成为每次竞选的主调。

砂拉越的情况更甚,执政党长期掌握资源,地广人稀造就很多“安全区”,同时也延伸“空降队”概念。一旦被视为安全区,任何人上阵都能胜的话,候选人已不是重点,政党才是王道。



这种“选党不选人”有时沦为非理性的投票,优秀的候选人可能在这过程中遭刷下。选民习惯选党的投票方式,认党不认人,党徽排第一,候选人是次要。

惟,另一种观点是,若“选人不选党”,政党的角色可能被魅力或民粹主义取代,以致其功能被削弱。除非该政党缺乏鲜明立场和意志,必须依赖个人形象支撑,否则“选人不选党”未能成为主流。

政党主导一切的情况下,候选人受制予政党,难凸显个人形象,蜀中无大将的情况则例外。



虽然这场州选举是另一个选党不选人的战役,但政治总有例外的时刻。

至少人联党委派的古晋市朋岭区候选人沈桂贤医生有望重夺2006年丢失的华裔选区。同时,人气冲天的公正党砂州主席峇鲁比安也可能攻陷内陆选区峇卡拉兰。

砂州选举离不开全国政治的范畴,满腹牢骚的选民在308时“选党不选人”,许多野党候选人未做好准备下就被捧为议员,这是另一个经典。

预计4月16日将重演“选党不选人”的投票模式,党徽先行,候选人排后,除非他有非选不可的理由。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