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6, 2007

你怎么说-录影

你怎么说,我就这么说

 我的处男时事清谈节目,终于在‘无惊无险’的情况下顺利完成。

若你问我怎么说,我就说:“时间不够,还有很多好料都无法一一道出,可惜我所准备的资料和讯息不能与观众朋友们分享。”

或许这课题已引起华裔的兴趣和共鸣,纷纷拨电进来发表意见和牢骚都有,无形缩短了嘉宾的发言时间。

重看自己的广播后发现,我原来是最‘严肃’、‘样子凶’,以及‘爱抢话题’的人。哈哈,负面意见也不少。

一些人为我太批判,讲话不客气。我不知道会不会给人这种印象?还是因为另外2位嘉宾都比较斯文,相对下我则显得较积极?

你们认为呢?

接近8点节目踏入尾声时才进入我所谓的高潮,可是灯光渐转暗淡,麦克风的音量也从大声变成小声至没声。

张善发在最后一部分时,提到很好的情况即,公共服务领域太讲究人情,缺乏法理,鲜少采取严厉的纪律行动对付犯错的官员。

我补充道,公务员机制臃肿庞大,120万人不是小数目,若将他们的家庭成员,拥有投票权的家人算在内的话,人数可能翻几倍。

公务员是任何政党欲争取的票仓,包括国阵,特别是国阵政府依赖这些公务员执行和落实政策。

倘若公务员采取不合作态度,好比1998年安华遭开除后,公务员出现分裂,同情安华者对马哈迪的强硬做法不表认同,间接地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效率。

以上这些言论都无法出街,因为那时已进入8点华语新闻时段...





































以下是我早前准备的一些谈话重点,无法一一说出(会有第2篇):

节目名称 :《你怎么说》WHAT SAY YOU
节目日期 :2007年11月25日
节目播放时间 :晚间7时至8时

问题大纲:
(1)如今内阁已经同意采取多项措施来吸引更多非马来人成为公务员。那是否可以谈谈这些措施是什么? 这些措施足以吸引华族加入政府机构服务吗?
这些措施包括∶
-在中文和淡米尔文等平面及电子媒体加强宣传,
-公共服务委员会网站常年接受登记,
-在马来人占大多数的领域优先录取非马来人,
-所有获得政府奖学金的非马来学生都会获献议加入公共领域,发出更多奖学金给国立大专的非马来学生,
-公共服务委员会将在各主要国私立大专的开放日设立摊位宣传公共领域等。

【答案】:
-好措施(同意就同意嘛!为何还要原则上同意?让人留下想像空间)
-文宣(在这之前很少看到中文报章刊登,Jawatan
Kosong的公务员招聘广告),只要不遗余力积极游说,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我对此看法不苟同。
-奖学金不是唯一吸引华裔的方法,很多拿了奖学金从外国留学回来后,履行合约中服务政府若干年数的条约后,就请辞往私人界发展。
-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增加数目,比如一年要增加多少华裔。若没有数目的话,我们很难衡量这些措施最终是否达至其目的,同时也难以检讨它的有效性。

*这些措施只是吸引华裔申请而已,当中还有更大层面的机制问题必须受到关注。
好啦,你吸引华裔申请,但是面试和考试过程是否公平
举例:JPA奖学金者在英国修完法律课程,根据条例他必须为政府工作6年,可是他的应征却失败了。他其实很想为国家贡献服务,所以推辞一份可以协助他偿还JPA奖学金的英国公司工作;但他无法如愿与尝服务政府。刚好他是9位应征者中的唯一华人,政府讲学金也一笔勾消无须偿还。目前他在跨国公司工作。我不晓得内情如何,第一感觉就是政府流失人才...)

(2)如果这些措施实行了,公仆的管理与升迁制度将会不会更透明化呢? 所谓的绩效制会取代固打制吗?

【答案】:
上述5大措施只是吸引华裔加入公共服务领域,没有提及进入公务员体制后的情况,包括非常重要的升迁机会,该制度的管理。
公共服务领域不应该出现固打制,否则将违宪(第36条:所有同等级的联邦公务员,不分肤色,都必须受到公正和没有偏见的待遇)。
非巫裔公务员内流传这么一句话:“我们应该强调Qualification,不是Kulitfication”。
选贤与能,真正实行100%的绩效度,而不是70%或80%的绩效制,剩下的30%或20%则自由发挥。

根据黄家定的说法,副首相纳吉将亲自监督并确保政府的这项努力。我倒要问问,若日后华裔公务员工作上受到亏待,面对不公平与不合理的待遇,他该向谁投诉:直属上司?马华总会长黄家定?还是副首相纳吉?
若向政治人物投诉,难免卷入办公室政治风波中,处理不当,将面对内部秋算,影响日后的升迁机会。

((穿插民众意见))

(3)看过了公民的意见,你们认同他们的看法吗?你怎么说?

(4)你认为普遍上华裔不愿当公务员的原因是什么? 政府在拟定录取非土著公务员的政策时会如何考量这些因素呢?

【答案】
人们对各种行业都存在潜意识的直觉形象定位;它有正负两面。这直觉形象和公司的工作文化息息相关。这感觉对当下的求职年轻人非常关键。必须承认的是,政府部门在这方面的形象定位非常吃亏。

我从几各角度来谈,首先文化历史差异,
1.文化历史:
华人从以前到现在都不太习惯和自然的与其他友族一起共事,严重的甚至抗拒。
这是文化与宗教差异使然,华裔认为进入公务员就必须适应他们的文化、宗教和习俗。若当一族群垄断公共服务领域后,这种忧虑则更为明显。

*举例:7项公共领域中,华裔人数最多的要数教育(因为有1206多间华小的原因),可是师训期间每天的饭菜都以咖哩为主,肚子和胃不好者的老师,他们的肚子将闹革命;此外,一些太注重和强调宗教的场合或仪式让非回教徒吃不消,产生文化冲击,加剧抗拒心态。

*华人比较喜欢冒险、创业自己当老板,对企业经商有浓厚兴趣,对一层不变的工作缺乏兴趣,刚好公务员的生活被视为缺乏挑战性。

再说,外面商机处处,稍微有本事的华青都往外发展,跑到外地如新加坡、澳洲、中国、甚至中东国家。

2.思维心态:
一般认为,升职不透明、发挥所长的机会;作工就有我的份,升职和出国深造的机会则十分渺茫,没有深造将影响升职机会。

*办公室文化;不健康的办公室文化,也令华青却步,一些极端的主管认为,这是我的部门,我的地方,将自己的文化习俗和宗教价值观强加在他人身上,导致非巫裔难易适从,需要长时间的调整。
这恶性循环下,走一个就少一个,退休后的又未填补,华裔人数当然每况愈下。

*消极观念,认为肤色排前面,绩效躲后方,觉得公务员制度有欠公平,前途成问号。

*别说政府部门,连华族机构都有类似经验:当招募主任或经理级员工时,应征者常问道:“老板有家人在公司担任要职吗?”答案如果肯定,他打退堂鼓的机会过半。因为他们意识到那不是个公平竞争的场合。

*华裔家长都不鼓励孩子打政府工,公务员不是他们的首选,找不到后才选择公务员。

*举例:这让我想起,一名非常高级的巫裔公务员曾在闭门讨论会上说,杰出的马来人留在国内发展,加入公共服务领域,可是顶尖的华人多数选择出国,其次是国内私人界,而加入公共服务领域的则是少数中的少数。
在这情况下,升级的难免以马来人居多。

3.讯息流通:
我们鲜少看到招聘公务员的广告出现在中文报,相反的英文和马来报则经常出现“Jawatan Kosong”的广告。

在讯息管道缺席下,识问华裔又怎能知道什么职位需要人。顶多从其他华裔公务员口中获知。

*举例:一名博士级的华裔,想要加入公共服务领域,可是却摸不着门,不懂从何下手。最后通过另一名在布城的华裔公务员的将解下才获知相关讯息。

除了招聘之外,有多少华裔知道公务员的福利(大学毕业生,只要进入国家公共行政学院INTAN,完成6个月的行政与外交课程,成为PTD官员,底薪已有2000令吉,不包括300令级的公务员津贴、300生活津贴COLA,以及210令吉的房屋津贴)
马来人知道公务员的福利好处,可是华人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