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September 25, 2011

群英会(23):十年后的911

911十年后,又怎样?


2001年911之前,美国总是信心满满地面对各项挑战和挑衅,世界警察和金融老大都与美它划上等号。

可是911来了,三架飞机轻易撞击纽约世贸大楼和国防部五角大楼。耸立的建筑物倒了,美国人的信心也崩了。原来小布什总统是如此地被弱者袭击。

2009年他卸任时,不少美国人,特别是因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驻扎在外的美军家属和反战人士都拍手叫好。


美国的保安系统产生极大变化,回教恐惧症迅速蔓延,个人自由受某些限制,收紧移民限制,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再次受关注。

曾在克林顿时代担任国防部长国际安全政策助理的小约瑟夫奈认为,911事件的重大长期意义是,在资讯时代,其中一个最大的权力转换就是非国家参与者的实力增强。

基地组织所杀害的美国人数量比日本袭击珍珠港时还要多。这个非国家参与者发动的袭击,这或许可被称为“战争的私人化”,战争不再局限国与国之间的竞技较量。



冷战时期的“确保相互灭亡”战略使得美国和苏联拥有强大精锐武力,但却无法从敌对国获得任何好处,双都变得同样脆弱,以避免灾难发生。



可是911却改写这个国际游戏玩法。小约瑟夫奈认为,两种不对称状态在911推了基地组织一把。

一,资讯不对称。恐怖分子对自己的攻击目标了如指掌,但美国对恐怖网络的面貌特征和匿藏地点了解甚少。虽然一些情报曾预测到非国家参与者可能对大国造成破坏,但这些结论却并没获得官方采纳如策略内。

二,注意力不对称。一个大型参与者拥有许多利益和目标,容易忽略某些小型参与者身上的注意力。可是,小型参与者能更容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和意愿。



奥萨马的攻击行动占据全球议程约10年,虽然今年5月,他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但美国也在过去10年来,付出数万亿美元,比预料中更大的成本代价。

镜头拉回大马。尽管我们是回教徒居多的国家,但时下青年对911似乎没有特别感觉。

或许回教青年会因为美国的霸权和单方面决定感到气愤,转而支持弱势群体/同宗教信徒。至于非回教青年,则把911视为一场悲剧,激化宗教矛盾。

遥远的美国出事了,有些莫名其妙怀疑美国自导自演,有些内心幸灾乐祸,有些萌起怜悯之心,大家各有想法。但悲剧还是悲剧,抚平后的伤口,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偶尔还会隐隐作痛。



如今10年了,媒体大篇幅报导911相关新闻,勾起我们的回忆。这场印象战役不会就此停止,甚至可能恶化。

国际游戏规就如比萨斜塔般,继续往强势的权力倾斜,奥巴马试图匡正,从阿富汗撤军,但不对称的事情难以在朝夕间化解。

难怪一些美国人认为,911事件最大的教训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应遵从戎马半生战功卓著的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半个世纪前的忠告:“不要卷入占领别国领土的战争,把注意力放在强化美国经济之上。”



如今美国经济也一塌糊涂,国债问题看似解决,却隐忧处处,高失业率和财政赤字一直困扰奥巴马。

美国已经告别昔日的雄霸和威风,911后的误判让它错失很多机会,剩下的仅是烂摊子和唏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