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自檳城,特別關心檳城政治的發展,民政和馬華的明爭暗鬥,國陣與行動黨的廝殺爭奪,豐富了檳州華人政治的面貌。
對於馬來政治,吉蘭丹的局勢最具看頭,以及新聞價值。回教黨和巫統輪流執政丹州,彼此勢均力敵,誰也不讓對方難以專美。
惟執政黨總有方便之門,目前執政丹州的回教黨略佔優勢,巫統背後挾著執政國家的強大資源也讓回教黨吃不消。
本期的專欄寫巫統和回教黨的吉蘭丹攻防事宜,時間限制無法在這期仔細分析各別優劣強弱部分,籠統的概述丹州情況。
對不熟悉吉蘭丹政治的朋友而言,這應該是入門吧。至於深諳吉蘭丹馬來政治者而言,這篇可能是浪費時間閱讀的文章...
不管怎樣,希望文章能提供大家不同的思考角度。
在此繼續閱讀。
鋒火連天:丹州政權攻防戰
上週五,吉蘭丹州馬樟的韓沙國中草場站滿巫青團團員,大家聚集一堂,出席由國陣署理主席兼副首相納吉主持的國青團競選機器主持推介禮。
推介地點具有特別的政治意義,韓沙國中位於馬樟縣格姆寧州議席內。
格姆寧是丹州45個州議席中,最令巫統槌心肝的選區。2004年大選時巫統只以微差2票輸給回教黨,當年回教黨以24席險勝國陣的21席,維持丹州執政權。
2005年回教黨在彭加蘭巴西補選中落敗,使到國陣增加1席。,回教黨也只以1席,苦苦支撐執政局面。
當年若巫統拿下格姆寧州議席,回教黨早在2005年補選後淪反對黨。
希山慕丁選擇在該地推介國青團競選機器,借此機會激發巫青收復失地的鬥志和士氣。與此同時,出席推介禮的馬青總團長廖中萊和民青總團長馬袖強只成為儀式的配角。
吉蘭丹14國席和45州席位都是競爭激烈的席位,更是朝野雙方展現實力的擂台。
巫統和回教黨視丹州為大選前線州,巫統高層非常重視攻陷丹州的計劃。
18的意義
納吉曾說,2008年是結回教黨執政丹州18年的契機,呼籲丹州人民支持巫統。
獨立至今,丹州政府共換了3次政府,即1959年回教黨首次執政至1978年,前後共19年。
1978年至1990年(12年)國陣擊敗回教黨。1990年回教黨捲土重來,攻陷國陣取得丹州執政權至今已4屆。
納吉指出,回教黨執政18年(1959-1978)政權供手讓給巫統,同樣的執政18年(1990-2008)後的回教黨,也應該由巫統執政。
巫統領袖多次放話,欲攻陷回教黨丹州政權,提高黨員士氣後,偏偏丹州巫統聯委會又是派系林立,內耗程度最高的州署。
欲推翻回教黨看視容易,可是卻不簡單,選民會否全盤接受巫統的候選人?
丹州子民的投票考量和傾向有別於其他州選民。
硬體設施發展固然重要,惟廉潔和誠實形象、宗教虔誠度和道德無瑕也是丹州選民投票前的考慮因素。
道德巨人VS金錢政治
吉蘭丹巫統聯委會主席安努亞面對的競爭者是,回教黨道德巨人聶阿茲所領導的隊伍。雙
方未交鋒安努亞的形象已讓巫統處在劣勢。金錢政治成為安努亞領導丹州巫統的包袱。
雖然巫統州聯委會署理主席兼財政部副部長阿旺阿迪擁有相對較專業和清廉形象,惟回教黨副主席兼州行政議員胡桑慕沙(圖)的親民作風也深入民心。
吉蘭丹是下屆大選,巫統和回教黨正面和全面開打的陣地,也是馬來政治發展的重頭戲。
不记得哪里的网上文章有说过,丹州巫统未必希望执政,可能,他们更希望永远做反对党,因为一天不执政,中央对他们的拨款会通过政党机关,绵绵不绝,他们要从中取利,就更容易。执政之后,钱多数通过政府机关,要中饱私囊,自然有点难度,不知是真的吗?
ReplyDeleteap:
ReplyDelete針對你的提問,我確實曾經聽聞(忘了在哪裡)類似論調.
若從宏觀大格局角度而言,巫統非常渴望拿下丹州政權,因為丹州落入反對黨已經18年,它是巫統心中的痛.
中央領導層盡全力都要拿下從回教黨手上拿下丹州.
想當年鄧嘉樓落入回教黨手中時,阿都拉親自擔任登嘉樓巫統聯委會主席,勢必執政登州,結果他成功了.
吉蘭丹的情況非常特別和奧妙,或許一些利益者不願意巫統執政,因為掌權後,財務狀況和分配將由州政府(正確來說是州行政議會和大臣分配).
若你不是大臣人馬,沒有高職在身,申請撥款可能面對很多人的競爭. 大臣未必批准你的要求.
若巫統繼續淪為反對黨的情況則不同,它未必如你所說的中飽私囊,不過若以'爭取選民支持'的理由主辦活動或推行發展計劃為理由,要求中央撥款並不太難.
別忘了,財政部副部長阿旺阿迪也是丹州巫統聯委會署理主席哦!
丹州派系林立,彼此不妥對方,也因為分裂因素,促成回教黨的強大.